
1.收斂威怒之貌。《明史·楊榮傳》:“帝( 成祖 )威嚴,與諸大臣議事未決,或至發怒。 榮 至,輒為霽顔,事亦遂決。”
2.指和顔悅色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閻羅宴》:“王者霽顔命坐,即賜宴飲。” ********* 《青春》:“偷隙一盼,霽顔相向。”
“霁顔”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ì yán,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收斂威怒之貌
指原本威嚴或發怒的人,轉為收斂怒氣的狀态。例如《明史·楊榮傳》記載明成祖與大臣議事時發怒,楊榮到來後成祖“霽顔”,情緒緩和,事情得以解決(、)。
和顔悅色貌
形容态度溫和、面露悅色。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閻羅宴》中描述“王者霽顔命坐”,即表現出親切态度(、)。
詞源解析:
“霁”原指雨雪後天氣轉晴,引申為怒氣消散;“顔”即面容。二字組合既體現從“陰郁”到“晴朗”的轉變,也暗示情緒由怒轉和(、)。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表達,如描述上級對下屬态度轉變(例:“終日愁眉不展的董事長,今日竟霁顔相對”),或形容人際交往中的溫和表現()。
需注意與“霁色”(天氣晴朗)、“霁威”(收斂威嚴)等詞語的區分。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均強調其雙關性,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霁顔》(jì yá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意思是“天空放晴,陽光明媚的臉龐”。
拆分《霁顔》的部首為雨(雨字頭)和青(青字身)。它總共由19個筆畫組成,其中雨部4畫,青部15畫。
《霁顔》的來源是《詩經·衛風·氓》:“于以采薇亦集葛兮。于以為房我申言弗信兮。”其中的“房我申言弗信兮”一詞即為“霁顔”的前身。
《霁顔》的繁體字為「霽顏」。
根據古代漢字的發展演變,霁顔在古時候有一種不同的寫法。它的古字形為「霽顏」,字體更為繁複,形狀較為複雜。
他面對陽光,霁顔一笑。
1. 霁顔如玉:形容人的面容美麗如玉。 2. 霁顔一笑:形容人的笑容明媚動人。 3. 霁顔綻放:形容美麗的臉龐在陽光下綻放光彩。
澄澈、明亮、晴朗、明媚等。
陰沉、昏暗、烏雲密布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