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品的意思、九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品的解釋

[nine ranks] 中國古代官吏的等級。始于魏晉。指把人物分成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北魏時,每品各分正、從、第四品起,正、從又分上、下階,共三十等。唐、宋時文職同北魏,武職三品起分上、下階。隋、元、明、清時文武均同,留正、從品,無上、下階,共十6*6*

詳細解釋

(1).指九卿。《國語·周語中》:“内官不過九禦,外官不過九品。” 韋昭 注:“九品,九卿。”

(2).古代官吏的等級。始于 魏 晉 。從一品到九品,共分九等。 北魏 時每品各分正、從,第四品起正、從又各分上下階,共為三十等。 唐 宋 文職與 北魏 同。 隋 及 元 、 明 、 清 保留正、從品,而無上下階之稱,共分十6*6*等。 唐 韓愈 《上宰相書》:“九品之位其可望,一畝之宮其可懷。”

(3). 魏 晉 南北朝 時士人的九種品第。《晉書·劉毅傳》:“ 毅 以 魏 立九品,權時之制,未見得人,而有八損。”《漢書·古今人表》列古今人物為九等,實為“九品”之起源。參見“ 九品中正 ”。

(4).指詩的九種風格。 明 周履靖 《騷壇秘語·總論詩》:“九品:曰高,曰古,曰深,曰遠,曰長,曰雄渾,曰飄逸,曰悲壯,曰凄然。”

(5).泛言九等,九級。《南齊書·顧歡傳》:“仙變成真,真變成神,或謂之聖,各有九品。”《初學記》卷二七引 沉懷遠 《南越志》:“珠有九品。”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九品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九品是中國古代用于區分官員等級或人物品評的制度,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一、起源與發展

九品制起源于魏晉時期,最初用于人物品評。曹魏時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将人才分為九個等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為選拔官員的依據。後逐漸演變為官階制度,成為官員等級劃分的标準。

二、等級結構

  1. 基本分階

    • 每品分為正與從(即正一品、從一品至正九品、從九品),共18級。
    • 北魏時期進一步細化:第四品起,正、從品再分上下階(如正四品上階、正四品下階),共計30等。
  2. 朝代差異

    • 唐宋:文官沿用北魏30等,武官從三品起分上下階。
    • 隋、元、明、清:取消上下階,僅保留正從品,共18等。

三、其他含義

  1. 人物品第:魏晉南北朝時指士人的九種品級(如《晉書》提及“九品八損”)。
  2. 文學概念:唐代詩歌理論中,曾用“九品”形容詩歌的九種風格。

四、示例說明

以唐代官員為例,九品最低級為從九品下階,對應地方縣尉等職;而正一品多為三公(太師、太傅等)。

提示:不同朝代的九品分階存在差異,具體可參考《魏書》《唐六典》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九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九個品級或等級。它的拆分部首是乙和卩,共有九畫。九品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員等級制度。當時,官員的晉升和評級被分為九個品級,從高到低依次為九品都堂、九品芝麻官、九品賓貝、九品禮部郎中、九品主簿、九品典客、九品典籍、九品諸司員外郎和九品諸司仆射。 九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不同于現代的常見字形。然而,九品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一樣。 以下是九品的例句: 1. 他在官場上一直努力晉升,終于從九品賓貝升到了八品。 2. 這種商品的質量非常高,是九品中的頂級産品。 3. 他被評為九品諸司仆射,成為了那個部門的高級主管。 九品的相關詞彙包括: 1. 組詞:九品錦、九品芝麻官、九品高人 2. 近義詞:等級、級别、品級 3. 反義詞:高品、上品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