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ne ranks] 中國古代官吏的等級。始于魏晉。指把人物分成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北魏時,每品各分正、從、第四品起,正、從又分上、下階,共三十等。唐、宋時文職同北魏,武職三品起分上、下階。隋、元、明、清時文武均同,留正、從品,無上、下階,共十6*八6*等
(1).指九卿。《國語·周語中》:“内官不過九禦,外官不過九品。” 韋昭 注:“九品,九卿。”
(2).古代官吏的等級。始于 魏 晉 。從一品到九品,共分九等。 北魏 時每品各分正、從,第四品起正、從又各分上下階,共為三十等。 唐 宋 文職與 北魏 同。 隋 及 元 、 明 、 清 保留正、從品,而無上下階之稱,共分十6*八6*等。 唐 韓愈 《上宰相書》:“九品之位其可望,一畝之宮其可懷。”
(3). 魏 晉 南北朝 時士人的九種品第。《晉書·劉毅傳》:“ 毅 以 魏 立九品,權時之制,未見得人,而有八損。”《漢書·古今人表》列古今人物為九等,實為“九品”之起源。參見“ 九品中正 ”。
(4).指詩的九種風格。 明 周履靖 《騷壇秘語·總論詩》:“九品:曰高,曰古,曰深,曰遠,曰長,曰雄渾,曰飄逸,曰悲壯,曰凄然。”
(5).泛言九等,九級。《南齊書·顧歡傳》:“仙變成真,真變成神,或謂之聖,各有九品。”《初學記》卷二七引 沉懷遠 《南越志》:“珠有九品。”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九品漢語 快速查詢。
九品是中國古代用于區分官員等級或人物品評的制度,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九品制起源于魏晉時期,最初用于人物品評。曹魏時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将人才分為九個等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為選拔官員的依據。後逐漸演變為官階制度,成為官員等級劃分的标準。
基本分階
朝代差異
以唐代官員為例,九品最低級為從九品下階,對應地方縣尉等職;而正一品多為三公(太師、太傅等)。
提示:不同朝代的九品分階存在差異,具體可參考《魏書》《唐六典》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