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治的意思、立治的詳細解釋
立治的解釋
猶施政。《禮記·曲禮上》“安民哉” 唐 孔穎達 疏:“此一節明人君立治之本。” 嚴複 《原富》甲部第十篇按語:“此豈立治擾民者之所前知者耶!”
詞語分解
- 立的解釋 立 ì 站,引申為豎起來:立正。立櫃。立足(a.站得往腳;b.處于某種立場)。立場。屹立。頂天立地。 做出,定出:建立。設立。樹立。立意。************。 存在,生存:自立。獨立。勢不兩立。 馬上,即刻:立
- 治的解釋 治 ì 管理,處理:治理。治家。治喪。治标。治本。治國安邦。自治。統治(a.管理;b.分配)。 整理:治河。治水。 懲辦:治罪。處(?)治。 醫療:治病。治療。醫治。 消滅農作物的病蟲害:治蝗。治蚜蟲
專業解析
"立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面拆解和典籍用法兩方面理解:
-
字面含義與核心概念:
- 立:意為建立、确立、樹立。
- 治:意為治理、管理、整治、秩序。
- 因此,“立治”的核心含義是指建立治理的準則、方法或制度,或者指确立某種治理的狀态或秩序。它強調的是為達到良好的治理效果而進行的基礎性、根本性的制度或方法建設。
-
典籍中的用法與内涵:
- 在古代典籍中,“立治”常指确立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法度或禮制。它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
- 例如,《韓非子·安危》中提到:“立治有體,施治有方。” 意指确立治理(的原則)有其根本,施行治理有其方法。這裡的“立治”就是指确立治理的根本原則或法度。
- 又如,宋代陳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書》中寫道:“立治之原,在乎正名分。” 意思是建立治理的根本,在于端正名分。這裡的“立治”同樣指建立治理的根本原則或基礎。
- 它也可以指建立一種治理的格局或狀态。如《後漢書·荀彧傳》論及“立治以靜”,意指建立一種清靜無為的治理狀态。
“立治”是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詞彙,主要指建立治理的根本原則、法度、制度或秩序。它強調的是為有效治理奠定基礎、确立規範的過程或結果,尤其在國家治理層面,指向根本性、原則性的制度建設。其核心在于“立”(建立、确立)與“治”(治理、秩序)的結合,旨在實現穩定有序的管理狀态。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立治”詞條的解釋,提供了其基本含義和古代用法示例。
- 《辭源》(商務印書館):作為權威的古漢語辭書,對“立治”的古典含義有詳細闡釋。
- 《韓非子·安危》:提供了“立治”在古代政治哲學文本中的具體語境和用法。
- 《後漢書·荀彧傳》:展示了“立治”用于描述治理狀态的實例。
- 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體現了“立治”在宋代政論中的運用。
網絡擴展解釋
“立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ì zhì”,其核心含義為“施政”,常指迅速采取措施治理政務或解決問題。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字義拆解
- “立”:本義為“站立”,引申為“立即、立刻”或“建立”。
- “治”:指“治理、處理”,如治國、治安。
組合後表示“迅速行動以治理”,強調決策與執行的時效性。
-
核心定義
指通過施政手段使國家或社會恢複秩序,如《禮記》疏注提到“明人君立治之本”,即君主施政的根本原則。
二、使用場景與例句
-
曆史與文獻
- 唐代孔穎達在《禮記》注疏中用該詞強調施政的重要性。
- 嚴複在《原富》中批評“立治擾民”現象,指過度幹預的施政弊端。
-
現代語境
- 政府治理:如“豐南1946年設立治所”。
- 醫療領域:如“樹立治療信心”,強調行動對結果的影響。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延伸意義
部分資料提到“立治”可擴展為“确立制度”(如作息制度)或“制定方法”(如藥品檢測标準),體現從宏觀到微觀的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禮記》或嚴複著作,或參考權威詞典(如、6)的完整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蔹白眉赤眼必必剝剝别格膑辟裁規猜摹稱蕃除班麤材刀機電纜雕蟲小藝調署東郭履對掌惇笃非賣品分甘絕少古刻河漏橫順鴻駕虎不食兒鹘城猿洞降德儉恪見下文狡僞接三連四近耗九鑰課夫寇盜裡乘驢鞍黴素難道說蓬生麻中品貌非凡錢心牽鹽琪殿怯紅怕黑清操入調辱賤閃擊戰繩糾壽比南山收憐歎揚鐵人三項枉滞武德詳案小佞消頽消遙自在錫蕩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