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蛎鹬的意思、蛎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蛎鹬的解釋

鳥名。喙和足紅色,頭、頸、上胸和上背羽毛黑色,下背至尾基以及下6*體皆白色,尾羽其餘部分黑色。常活動于海濱沙灘上,覓食軟體動物、甲殼類和蠕蟲等。在我國分布于沿海一帶。夏季在 東北 和 河北 、 山東 等地繁殖,冬季遷至南方。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蛎鹬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蛎鹬(拼音:lì yù)是一種中型涉禽,屬于鸻形目蛎鹬科,以下從多個角度對其詞義及特征進行詳細解釋:

一、形态特征

  1. 體色:頭、頸、上胸和上背為黑色,下背至尾基及下體白色,尾羽其餘部分黑色。
  2. 喙與足:喙鮮紅色且細長堅硬,適合撬開牡蛎等貝類;腳呈紅色或粉紅色。
  3. 體型:體長約44厘米,體型渾圓,腿短粗,翼展寬大,飛行能力強。

二、分布與習性

  1. 栖息地:常見于多岩石或沙灘的海岸、河口、沼澤、湖泊及農田。
  2. 遷徙規律:夏季在我國東北、河北、山東等地繁殖,冬季遷徙至南方沿海。
  3. 活動方式:多為獨居或小群活動,善于在退潮後快速搜尋沙灘中的獵物。

三、食性與生态

  1. 主要食物:以牡蛎、贻貝等軟體動物為主,兼食甲殼類、蠕蟲、小魚及昆蟲。
  2. 捕食行為:利用堅硬長喙撬開貝殼,或通過快速奔跑在淺灘捕捉獵物。

四、詞源與文化

  1. 名稱由來:“蛎”指其主食牡蛎,“鹬”源于鸻形目鳥類通稱,篆文“鹬”字由“矞”(刺穿)和“鳥”組成,描述其用喙刺探獵物的特征。
  2. 别稱:民間俗稱“海喜鵲”“紅腳雞”,因體色對比鮮明、足部紅色得名。

五、保護與觀察

蛎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無危物種,但需注意保護沿海栖息地。觀測時可關注其黑白分明的體色與獨特的覓食行為,天津、山東等沿海地區為較佳觀察地。

如需更完整的分類學或行為研究資料,可參考鳥類學專業文獻或權威生态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二

蛎鹬的意思及拆分部首和筆畫

蛎鹬(lì y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蛎(lì)和鹬(yù)兩個字組成。

蛎的拆分部首為蟲(chóng),共有9個筆畫;鹬的拆分部首為鳥(niǎo),共有16個筆畫。

蛎鹬的來源和繁體

蛎鹬這個詞來源于《爾雅》這本古代漢字字典。《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字義辨析字典,收錄了大量古代漢字的釋義。

在繁體字中,蛎鹬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據史書記載,蛎鹬的古代漢字寫法為蜊鷸。蜊的拆分部首為蟲,鷸的拆分部首為鳥。

蛎鹬的例句

1. 灘塗上的蛎鹬飛翔,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景色。

2. 我們在海灘上看到了一群蛎鹬在覓食。

3. 孩子們追逐着蛎鹬的身影,興奮地尖叫着。

蛎鹬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蛎鹬蛋、蛎鹬群、蛎鹬的叫聲。

近義詞:岸鹬、早鹬。

反義詞: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