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 漢 苑中柳樹一日三起三倒,如人一日三眠。 唐 韓鄂 《歲華紀麗·春》:“日夜分,草木動,柳三眠而盤地,花五出以照人。” 宋 無名氏 《漫叟詩話》:“嘗見曲中使柳三眠事,不知所出。後讀 玉溪生 《江之嫣賦》雲:‘豈如河畔牛星,隔歲止聞一過;不比苑中人柳,終朝剩得三眠。’注雲:‘ 漢 苑中有柳,狀如人形,一日三起三倒。’”
“柳三眠”是一個源自古代傳說的詞語,其含義及文化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該詞字面指漢代宮苑中的柳樹一日内三次起伏,形态如人一日三眠(即多次躺卧)。這一現象被古人視為自然界的奇觀。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引申為“人在困境中靈活應對,通過多次調整保持冷靜”。但需注意,這一釋義更偏向現代引申義,傳統文獻中未明确此用法。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若用于學術研究,應以權威古籍記載為主。
《柳三眠》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柳樹春天長出新枝葉時的樣子,形态婆娑、美麗動人。
成語《柳三眠》的拆分部首是木、目、目,總共有14個筆畫。
《柳三眠》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詩經·小雅·小宛》中的一句詩:“柳三千條,百川東到。”古人把柳樹的形态美喻為“柳三眠”,形成了這個成語。
《柳三眠》的繁體寫法為「柳三眠」。
古時候《柳三眠》的漢字寫法并沒有太大差異,形狀與現代寫法基本相似。
1. 春風吹拂,柳樹婆娑,柳三眠,美不勝收。
2. 暮春時節,大地如畫,到處是柳三眠的美景。
柳樹、柳絲、柳葉、柳影、柳綠
柳梢、柳翠、柳暗花明、綠樹成蔭
幹枯、蕭條、凋零、凄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