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的意思、鎏金的詳細解釋
鎏金的解釋
(1).用金汞合金制成的金泥塗飾器物的表面,經過烘烤,汞蒸發而金固結于器物上的一種傳統工藝。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三節:“近年 遼甯 、 河北 各地出土大批 遼 代鎏金和銀制手工藝品。”《文物》1973年第6期:“塗金時用牙刷柄形的銅棒先蘸鹽、礬等混合液體,然後輕沫金泥塗器上,用無煙炭火溫烤,使水銀蒸發,金泥即固于器上,這就是古代的鎏金,也就是後世的火鍍金。”
(2).指供塗飾用的金泥。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佛高九尺五寸……傅以鎏金,巍然端像。”參見“ 鎦金 ”。
詞語分解
- 鎏的解釋 鎏 ú 成色好的黃金。 同“镏”。 筆畫數:; 部首:金; 筆順編號:
- 金的解釋 金 ī 一種化學元素,符號Au,原子序數,黃赤色,質軟:黃金。金子。金筆。 金一類的,具有光澤、延展性,容易傳熱和導電的固體的通稱(汞除外)。:金屬。五金(舊指金銀銅鐵錫)。合金(兩種或多種金屬混合而
網絡擴展解釋
“鎏金”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字義
- 讀音:“鎏”讀作liú(第二聲),常被誤讀為“liū”,需特别注意。
- 字義:“鎏”本義指成色好的黃金,字形由“金”和“流”組成,屬于會意字,強調金屬的流動性與光澤。
二、工藝定義
鎏金是中國傳統金屬加工工藝,相當于古代的“鍍金”。具體步驟為:
- 将金與水銀混合制成金汞劑(金泥);
- 塗抹于銅器等金屬表面;
- 加熱使汞蒸發,黃金固結于器物表面形成裝飾層。
該工藝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漢代廣泛應用,中國為最早使用這一技術的國家。
三、曆史與特點
- 曆史發展:最早見于戰國時期,漢代技術成熟,用于鐘鼎、兵器、錢币等器物裝飾,唐代進一步發展(如陝西出土的“鎏金走龍”)。
- 工藝特點:與貼金不同,鎏金通過化學反應使金層更牢固,且能呈現富麗堂皇的效果,常用于佛像、禮器等重要器物。
四、應用與文化意義
- 實用領域:古代多用于青銅器、佛教造像(如唐代佛像)、玺印等。
- 文化象征:象征尊貴與神聖,尤其在佛教文化中,鎏金佛像被認為具有特殊的精神意義。
五、相關術語
- 近義詞:火鍍金、塗金、金塗(漢代名稱)。
- 現代類比:類似鍍金工藝,但工藝原理不同(鎏金需汞參與,現代鍍金多用電化學方法)。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曆史記載與工藝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物案例或技術細節,可參考考古文獻或博物館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鎏金
鎏金(liú jī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鎏”和“金”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鎏”字的部首是“金”,由17個筆畫組成。而“金”字的部首同樣是“金”,由8個筆畫構成。
來源:
“鎏金”這個詞源自古代中國,用于描述黃金被加工成光亮的狀況。它表示了金屬質地潔白光亮,光芒燦爛。
繁體:
在繁體漢字中,“鎏”字被寫作“鏐”,字形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鎏”字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更加繁複,包含有更多的筆畫和結構。
例句:
1. 他的首飾都是鎏金制成的,非常華麗奪目。
2. 這座古塔經過修複,現在再次鎏金閃耀。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鎏金首飾、鎏金工藝、鎏金古塔。
近義詞:金光閃閃、光輝奪目。
反義詞:暗淡無光、晦暗無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