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觸目的意思、琳琅觸目的詳細解釋
琳琅觸目的解釋
亦作“ 琳瑯觸目 ”。亦作“ 琳琅滿目 ”。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有人詣 王太尉 ,遇 安豐 、大将軍、丞相在坐,往别屋見 季胤 、 平子 。還語人曰:‘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琅珠玉。’”原謂所見皆名流。後以“琳琅觸目”謂眼前所見都是珍貴的物品或美好的詩文。 清 鈕琇 《觚賸續編·棉村麗句》:“﹝ 棉村 ﹞次日以所作來示,片紙零書,琳瑯觸目。” ********* 《遲桂花》:“琳琅滿目挂在那裡的東西,果是件件精緻。” 碧野 《江漢行·紀南故城》:“大量出土的鐘、鼎、樂器等等,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見“ 琳琅觸目 ”。
詞語分解
- 琳琅的解釋 精美的玉石,比喻美好珍貴的東西詳細解釋見“ 琳琅 ”。亦作“ 琳瑯 ”。.精美的玉石。 漢 張衡 《南都賦》:“琢琱狎獵,金銀琳琅。” 宋 司馬光 《奉和濟川代書三十韻寄諸同舍》:“琳琅固無價,
- 觸目的解釋 容易被看到大平原最為觸目的特點是沒有樹 目光接觸到觸目驚心詳細解釋.目光所及。《晉書·習鑿齒傳》:“來達 襄陽 ,觸目悲感,略無歡情。” 宋 歐陽修 《采桑子》詞:“歸來恰似 遼東 鶴,城郭人民
網絡擴展解釋
“琳琅觸目”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1. 讀音與注音
- 拼音:lín láng chù mù
- 注音:ㄌㄧㄣˊ ㄌㄤˊ ㄔㄨˋ ㄇㄨˋ()
2. 釋義與演變
- 原義:指所見人物皆為名流,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中的典故:有人拜訪王太尉時,見到諸多傑出人物,感歎“觸目見琳琅珠玉”。
- 引申義:後泛指眼前所見都是珍貴物品或美好詩文,如博物館展品、優秀文學作品等場景。
3. 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狀語(例:“展廳内文物琳琅觸目”)。
- 成語結構:主謂式,四字中性成語。
- 近義詞:琳琅滿目(更常用,側重物品豐富)。
4. 出處與例證
- 文獻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 文學用例:
清代鈕琇《觚賸續編》描述“片紙零書,琳琅觸目”;
郁達夫《遲桂花》以“琳琅滿目”形容精緻物品。
5. 擴展說明
-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日常表達中“琳琅滿目”更常見,兩者意義高度重合。
- 使用場景舉例:藝術展覽、書籍陳列、自然景觀等,強調視覺上的豐富與美好。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世說新語》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琳琅觸目的解釋
琳琅觸目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事物琳琅滿目、種類繁多,使人眼花缭亂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琳由王部部首組成,總共有11個筆畫;觸由手部部首組成,總共有12個筆畫;目由目部部首組成,總共有5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三國演義·第一回》中有“琳琅觸目”的記載,表示贊賞桃園三結義的神奇景象。繁體字為「琳瑯觸目」。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琳琅觸目」的寫法稍有不同。琳的古字形為「玲」,琅的古字形為「珑」,觸的古字形為「觸」,目的古字形為「眼」。
例句
1. 蔚藍的天空下,琳琅觸目的鮮花在微風中搖曳生姿。
2. 書店裡琳琅觸目的書籍使我無法選擇。
組詞
琳琅觸目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 琳琅滿目:形容事物極為繁多、琳琅滿目。
- 琳琅花園:指花木繁茂、色彩缤紛的花園。
- 琳琅貝殼:指種類繁多的貝殼。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種類繁多、琳琅滿目、五花八門。
反義詞:品類單一、單調乏味、一成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