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兇的意思、兵兇的詳細解釋
兵兇的解釋
戰亂的禍患。《後漢書·伏湛傳》:“遭時反覆,不離兵兇。”《後漢書·賈琮傳》:“時黃巾新破,兵兇之後,郡縣重斂,因緣生姦。” 唐 韋應物 《高陵書情寄三原盧少府》詩:“兵兇久相踐,徭賦豈得閑?”
詞語分解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 兇的解釋 兇 ō 不幸的,不吉祥的:吉兇。兇信。 莊稼收成不好:兇年饑歲。 惡:兇暴。兇惡。兇頑。兇相(刵 )。兇神惡煞。 關于殺傷的:行(妌 )兇。幫兇。 厲害,過甚:雨兇風狂。 吉 筆畫數:; 部首:凵;
專業解析
“兵兇”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兵”和“兇”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戰争帶來的災禍與不祥。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拆解與構詞分析
-
兵
- 本義:兵器、武器。《說文解字》:“兵,械也。”
- 引申義:軍事、戰争、士兵。如《孫子兵法》:“兵者,國之大事。”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兇
- 本義:不吉利、災禍。《說文解字》:“兇,惡也。象地穿交陷其中。”
- 引申義:殺傷、暴虐。如《左傳》:“恃險與馬,不可以為固也,從古以然,是以先王務修德音以亨神人,不聞其務險與馬也。”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複合詞“兵兇”:通過并列結構強調“戰争”與“災禍”的必然關聯,即戰争天然具有破壞性與兇險性。
二、詞典釋義與經典用例
-
核心定義
“兵兇”指戰争引發的災難、傷亡及社會動蕩,強調其破壞性與非正義性。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
古籍例證
- 《漢書·晁錯傳》:“兵兇器,戰危事。”
(釋義:兵器是兇器,戰争是危險之事。)
- 《後漢書·臧宮傳》:“兵兇事,不可虛動。”
(釋義:戰争是兇險之事,不可輕啟。)
來源:《漢語大詞典》
三、文化内涵與思想淵源
“兵兇”一詞承載中國古代反戰思想,與儒家“仁政”、道家“無為”等理念呼應:
- 儒家:孔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論語》),但主張“慎戰”,認為“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 兵家:《孫子兵法》開篇即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警示戰争後果。
來源:《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兵兇”可引申為:
- 戰争帶來的民生凋敝(如經濟崩潰、流離失所);
- 軍事沖突的不可控性(如核威脅、人道危機)。
語義參考:《現代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第2版)
- 《中國哲學大辭典》(張岱年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注:因版權限制未提供線上鍊接,以上文獻可通過圖書館或官方出版社獲取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兵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戰争或戰亂帶來的災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構成:“兵”指軍隊、戰争,“兇”指災禍、不祥,組合後表示戰争引發的禍患。
- 擴展理解: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該詞也可形容戰争中“兵力疲弱、形勢兇險”的狀态,但這一解釋未見于多數權威來源,可能屬于語境引申。
二、文獻例證
- 曆史典籍:
- 《後漢書·伏湛傳》:“遭時反覆,不離兵兇。”(指身處動蕩時代,無法擺脫戰亂)
- 《後漢書·賈琮傳》:“兵兇之後,郡縣重斂。”(戰亂後地方加重賦稅)。
- 詩歌引用:
- 唐代韋應物《高陵書情寄三原盧少府》:“兵兇久相踐,徭賦豈得閑?”(戰亂長期肆虐,百姓難以休養)。
三、使用場景
- 曆史描述:多用于分析戰亂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如“兵兇之後,民生凋敝”。
- 文學表達:常見于詩詞或曆史類文本,強調戰争帶來的破壞性後果。
四、近義與反義詞
- 近義詞:戰禍、兵災、兵燹(均指戰争引發的災難)。
- 反義詞:太平、承平(指社會安定無戰亂狀态)。
五、注意事項
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學術研究或曆史讨論中。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百卉百折不移拌蒜襃叙鈔襲怵惕恻隱疵垢麤心浮氣大成殿道乏颠崖調均豆酒斷線鹞子蹲鋒奪走方介旛幢風漪分泥趺逝孚育躬行實踐挂口光祚關知紅糁回儛呼響進伐精義金雞納樹劑信坑坎匡廓斂影鹿埵夢刀泥滑滑盤壠跑步平服悄寂竅木啓行秋播酋臘桑鳸散言僧講神鴉賒市水埒四面楚歌宛然無名火鹹水妹枭除戲薄邪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