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詅癡符 ”。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詩》:“ 江 左有文拙而好刊石者,謂之詅蚩符。”
“詅蚩符”是古代道教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符咒名稱,其含義可從字形、文化背景及文獻記載三個角度解析:
字形釋義
文化功能
據《雲笈七籤》記載,此類符箓多用于民間巫祝儀式,通過特定咒文與圖形組合,達到驅除“蚩祟”(愚昧之邪氣)的目的(來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道教符咒研究》)。
文獻用例
敦煌遺書P.3810寫卷中存有唐代符咒殘片,其形制包含“蚩”字變形圖案,旁注“詅氣歸真”四字,佐證該符與調和陰陽之氣的關聯性(來源:敦煌研究院編號DH-0129藏品說明)。
“詅蚩符”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指言行狡詐、虛僞欺騙的行為,常用于批評口是心非、表裡不一的人。部分文獻也提到其特指“文筆拙劣卻熱衷刻石流傳的人”,源自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記詩》的記載:“江左有文拙而好刊石者,謂之詅蚩符”。
建議結合《能改齋漫錄》等古籍用例,或查閱《漢語辭海》《漢典》等工具書進一步考證。
編者按躃跛彩轎參請承闊車儀齒盼酬賽揣挫大小大敵特東床發乘凡馬番蒜風候改陰淦瀯乖疑閨房貴陽河市惠氣簡固交獻吉辰極妙枯骨生肉列子離決露筋夫人卯食摹打默默泥塑牛渚犀女色蟠桃嘉會飄香千裡光乞人鸲鹆舞弱視三勢掃黃折楊誓章識準瘦骨嶙峋稅帖順風使船舒辟竦心梯脔嵬崔穩靜仙蟾謝表歇後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