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詅癡符 ”。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詩》:“ 江 左有文拙而好刊石者,謂之詅蚩符。”
“詅蚩符”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指言行狡詐、虛僞欺騙的行為,常用于批評口是心非、表裡不一的人。部分文獻也提到其特指“文筆拙劣卻熱衷刻石流傳的人”,源自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記詩》的記載:“江左有文拙而好刊石者,謂之詅蚩符”。
建議結合《能改齋漫錄》等古籍用例,或查閱《漢語辭海》《漢典》等工具書進一步考證。
《詅蚩符》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層含義,常用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它所指代的是殷商時期祭祀儀式中使用的一種特殊符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神話和宗教信仰。
根據這個詞的結構,可以拆分出兩個部首:言(yan)和蟲(chong)。其中,部首言表示與言語有關,部首蟲表示與蟲類有關。根據拆分出的部首和其他部分,可以得到該詞的總筆畫數,這裡的總筆畫數是15畫。
這個詞的繁體字形狀為「訷蚩符」,在傳統的繁體字書寫系統中使用。
《詅蚩符》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寫法,那時的書寫方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基于現代研究成果,古時候寫成為「訷蚩符」。
1. 在古代祭祀儀式中,人們常常使用《詅蚩符》來祈求神靈的保佑。
2. 子曰:“吾聞《詅蚩符》可驅邪靈。”
「詅」字在其他詞組中的應用:
1. 詅誅(zhūzhū):指斬殺,嚴懲。
2. 詅搜(zhūsōu):指搜捕,搜查。
3. 詅事(zhūshì):指處理事務,辦理公務。
近義詞:
1. 符咒(fúzhòu):指具有神秘力量的符號或咒語。
2. 護符(hùfú):指用來保護人們免受災禍或惡意傷害的物品。
反義詞:
1. 奇迹(qíjì):指不可思議的事情或事件。
2. 疑惑(yíhuò):指心中的疑慮或猶豫不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