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敵易将”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lín dí yì jiàng,其核心含義是在臨近作戰時更換将領,通常用來形容在關鍵或緊急時刻調整指揮人員的行為。
基本釋義
字面指臨到與敵人交戰時更換将領,引申為在重大事件或關鍵時刻臨時更換負責人。這一做法在軍事上被視為忌諱,可能動搖軍心或導緻決策失誤(出自《隋書·李德林傳》,提到樂毅辭去燕國、趙括戰敗等曆史案例)。
出處與典故
源自《隋書·李德林傳》:“且臨敵代将,自古所難,樂毅所以辭燕,趙括以之敗趙。”。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中進一步評論:“臨敵易将,固兵家之所忌”,強調其風險性。
用法與語境
曆史實例
成語背景涉及戰國時期名将樂毅因被替換而離開燕國,以及趙括接替廉頗導緻長平之戰慘敗的史實,凸顯臨陣換将的潛在危害。
該成語警示在重要關頭應避免倉促的人事變動,強調決策時需權衡利弊。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隋書》或《容齋隨筆》等文獻。
《臨敵易将》是一個成語,常用于形容面對危險或困境時,容易失去應有的勇氣和決心。
《臨敵易将》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分别是:一(丶)、人(亻)和手(扌)。整個詞語共有12個筆畫。
《臨敵易将》來源于《孫子兵法》中的一句話:“夫将者,國之輔也,戰勝得名,敵不得名。”意思是說,将領是國家的重要支柱,隻有在戰勝敵人時才能獲得名聲,而敵人則不能名垂青史。
繁體字形為「臨敵易將」。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臨」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尤其是在篆書和隸書中,寫作「臨」。而「易」字在隸書中曾經寫作「梅」。
1. 在緊急情況下,他因為缺乏經驗而臨敵易将,導緻任務未能如期完成。
2. 隻有在臨敵自若的将領的帶領下,軍隊才能取得勝利。
組詞:臨陣磨槍、臨淵羨魚、臨深履薄
近義詞:膽小怕事、膽怯無能
反義詞:勇往直前、勇猛果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