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力用盡,十分疲乏。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雖時侵掠,小有所得,力盡筋疲,不償其費。” 清 李漁 《奈何天·籌饷》:“趲軍糧,我這裡力盡筋疲,舌敝唇焦,并不見些兒餉。” 劉大白 《駕犁》詩:“駕犂,駕犂!老農獃氣!拉牛耕田,力盡筋疲。”
“力盡筋疲”是漢語中常見的四字表達,實際标準成語應為“筋疲力盡”,兩者含義相通,均表示極度疲勞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構詞解析
語義特征 形容因過度勞累導緻身體完全失去力量的狀态,常用于以下場景:
語用差異
文化内涵 該成語折射出農耕文明對體力勞動的重視,現代延伸為對身心透支狀态的普遍性描述。近義詞“精疲力竭”側重精力耗盡,而“筋疲力盡”更強調肌肉疲勞的具象化表達。
建議在正式寫作中優先使用“筋疲力盡”,口語表達可根據語境靈活選擇。若需驗證具體用法,可查閱《現代漢語詞典》或《成語源流大辭典》等權威工具書。
《力盡筋疲》是一個成語,形容身體、精力枯竭到了極點的狀态。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工作、學習或其他勞累活動後的極度疲憊。
拆分部首和筆畫:
力(力量):手部部首,兩畫
盡(盡力):屍部部首,六畫
筋(肌肉):竹部部首,十三畫
疲(疲倦):疒部部首,九畫
來源:
《力盡筋疲》最早出現在《後漢演義》一書中,被認為是後來《三國演義》中的源頭對應成語。
繁體寫法:
力盡筋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力盡筋疲
例句:
經過一整天的工作,他感到力盡筋疲,隻想趕快休息。
組詞:
力行、盡力、筋馳骨碌
近義詞:
精疲力竭、筋疲力盡
反義詞:
精力充沛、精神煥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