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君臣兩者應該做的合理、適宜的事。《後漢書·來歙傳論》:“夫專使乎二國之間,豈厭詐謀哉?而能獨以信稱者,良其誠心在乎使兩義俱安,而己不私其功也。” 宋 曾鞏 《驸馬都尉王師約轉觀察使制》:“蓋爾自初仕迄此,再增厥位,皆以歲滿應於遷格,則朕之謹于信賞,爾之安其常守,上下之際,豈不兩義俱得哉。”
“兩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和文獻來源進行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根據、、等權威詞典記載,“兩義”原指君臣雙方應盡的合理職責,強調在特定關系中各自需遵循的道義準則。例如: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一個詞語具有兩個不同意義”,但這一用法在權威古籍中未見明确對應,可能是詞義演變後的引申,需注意語境區分。
建議在閱讀古文時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現代語境下則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詞義。
《兩義》是一個漢字詞語,指一個詞語具有兩個或更多不同的解釋或含義。
《兩義》的部首是“口”,筆畫數為9劃。
《兩義》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起源于中國古代文獻。在語言交流中,人們經常使用這個詞來表達一個詞語有多個不同的解釋。
《兩》的繁體字為「兩」,《義》的繁體字為「義」。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兩」字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把兩個「人」字并排在一起,表示雙方;另一種是把兩個「口」字并排在一起。
1. 這個漢字的意思有兩義,你需要根據上下文來理解它的具體含義。
2. 這個成語有兩義,它可以用來表示贊揚,也可以用來指責。
兩全其美、兩敗俱傷、兩難抉擇、兩面派、兩手準備。
雙關、多義、歧義。
單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