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cient officer in countryside village] 古代管理鄉裡事務的公差
指裡長。《漢書·食貨志上》:“春,将出民,裡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 顔師古 注引 孟康 曰:“裡胥,如今裡吏也。” 唐 韓愈 《謝自然》詩:“裡胥上其事,郡守驚且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裡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每責一頭,輙傾數家之産。”參見“ 裡長 ”。
“裡胥”是古代中國基層行政體系中的一種職務,具體解釋如下:
指鄉裡事務的管理者,相當于裡長或基層公差,主要負責戶籍、賦稅、治安等事務。該詞最早見于《漢書》,唐代韓愈、清代蒲松齡等文學作品中均有提及。
在行政體系中,裡胥屬于最底層官吏,其上級為縣大夫(縣令),構成“裡胥→縣大夫→諸侯”的層級結構。
《裡胥》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亦作‘厲胥’,是古代官名。” 這個詞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和典籍中,對于現代漢語的使用并不常見。
根據《康熙字典》,《裡胥》這個詞由“裡”和“胥”兩個字組成。其中,“裡”字的部首是“裡”,總共有7畫,讀音為“li”,意思是指“村莊”或“裡間”。而“胥”字的部首是“⺼”(肉),總共有9畫,讀音為“xū”,意思是指“佐助”或“輔佐”。
《裡胥》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左傳》中。根據該文獻記載,裡胥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個官職,主要負責處理國内的行政事務和事變。裡胥這個詞也在後來的文獻和典籍中被廣泛使用,用來指代類似的官職。
《裡胥》這個詞的繁體字為「裡胥」。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裡胥的字形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裡字在古時候的寫法是「裏」,而胥字的寫法則是「胊」。
《春秋左傳·宣公二年》:“敦伯曰:'胥者,弱國之素宰也,無正位而赍任焉。'”這句話中的“胥”即指的是裡胥。
組詞:
- 裡正:指的是擔任村莊内事務和行政管理的官員。
- 裡舍:指的是位于村莊内的住所。
- 胥吏:指的是輔佐官員處理事務的助手。
近義詞:
- 胥臣:表示屬下或下屬,意思類似于胥吏。
- 胥史:古代指的是掌管文書和檔案的官員。
反義詞:
- 君主:指的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與裡胥的角色相對立。
- 十裡官:古代指的是負責轄區内的政務和治安的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