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父雖不善卻無損于其子的賢明。《論語·雍也》:“子謂 仲弓 ,曰:‘犂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何晏 集解:“言父雖不善,不害於子之美。”
“犂牛之子”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該成語字面意為“耕牛的後代”,比喻父親雖然平凡或德行有缺,但兒子仍能具備賢德與才能。核心強調後代不受父輩局限,可通過自身努力超越出身。
出自《論語·雍也》:
子謂仲弓,曰:“犂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孔子評價仲弓時說:“耕牛的後代長着赤色的毛和端正的角,即使人們不想用它祭祀,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嗎?”)
此處以“犂牛”比喻仲弓的父親(身份卑微),而仲弓如毛色純正的牛犢,說明賢德之子不應因父輩被埋沒。
原意強調“子不承父過”:
用于表達子女的賢明不受父親缺陷影響,如《論語》中孔子對仲弓的肯定。
現代引申義:
部分解釋擴展為“後代超越父輩成就”,鼓勵積極進取,但需注意這種用法屬于語義演變,并非原始出處本意。
古文引用:
“犂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雍也》)
現代造句:
“他雖然出身寒微,卻才華橫溢,堪稱犂牛之子。”
不同文獻對成語的解讀略有差異:
《犂牛之子》是一個成語,意為辛勤努力工作的人。它比喻具備堅強意志、孜孜不倦工作的人。
《犂牛之子》這個詞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犂”、“牛”和“之子”。它們的筆畫數分别是:犂(10畫),牛(4畫),之(4畫),子(3畫)。
《犂牛之子》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文字描繪了一個農民勤勞耕種、驅使牛耕田的形象,用以形容勤勞努力工作的人。
《犂牛之子》的繁體字為「犁牛之子」。
在古代,犂牛之子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曆史資料,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犂耕牛之子」,它更加強調農耕的形象。
1. 他是一位真正的犂牛之子,每天從清晨開始忙碌地工作到傍晚。
2. 她以其勤奮和毅力被譽為犂牛之子。
禾浩犂牛、犂土牛擔、犂地任勞、犂田耕地
勵志奮發、辛勤耕耘、勤勞肯幹
懶散無為、遊手好閑、輕易放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