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rse and horse;neck and neck] 并驅,騎馬一同走
遂與并辔而歸。——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謂并執馬缰繩。辔,缰繩。《左傳·成公二年》:“左并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後因指兩馬并行。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釋争》:“是故并轡争先而不能相奪。”《說唐》第二回:“ 羅藝 大喜,同 楊林 并轡而行。” 楊成武 《飛奪泸定橋》:“我和團長并辔而行。”
並轡:1.兩馬并馳。 唐 張說 《贈趙侍禦》詩:“并轡躧郊郭,方舟玩遊演。” 宋 陸遊 《十二月二日夜夢與客并馬行黃河上》詩:“并轡徐驅百裡中,雲開 太華 翠摩空。”
(2).猶言并駕齊驅。 宋 無名氏 《儒林公議》卷上:“﹝ 張詠正 ﹞嘗遺 億 書雲:‘世之才豪,須藉知識制之,則豪氣不暴縱,不與 伊 呂 并轡,亦合著名垂範不朽。’”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音律序》:“雖不敢望追蹤前哲,并轡時賢,但能保與自手所填諸曲。”
“并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指兩匹馬并排前行,或兩人共同執缰繩騎馬并行。
描述共同行動:
比喻齊頭并進:
“并辔”既指具體的騎馬并行場景,也可用于抽象比喻,強調同步或協作關系。
并辔(bìng lěi)這個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馬匹并列而行,形容隊伍整齊齊整。在引申意義上,也可指人們團結協作、同心合力,井然有序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并辔這個詞的部首是并(bìng)和辔(lěi)。其中,并的部首是丷(上部),而辔的部首是辛(邊部),并辔共計14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并辔一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這個成語的來源是中國古代的軍事行列,形容馬匹行走整齊,隊伍威武有序;另一種說法認為這個成語最初出現在《韓非子·五蠹》的文章中,意思是迅速而有規模地破壞、腐蝕,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班師合攏。該成語的繁體字為並轡。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并辔這個成語的古代寫法為“並轡”,使用了更多的筆畫和複雜的結構。
例句1. 團結合作的團隊就像一支并辔行進的隊伍,能迅速且有力地完成任務。
2. 隻有大家并辔一心,才能戰勝困難,取得勝利。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組詞:并駕(bìng jià),并蒂(bìng dì),并肩(bìng jiān)。
近義詞:一心一意,齊心協力。
反義詞:四分五裂,各行其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