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吏才。《三國志·魏志·呂布傳》“ 原 将兵詣 洛陽 ” 裴松之 注引 漢 王粲 《英雄記》:“ 原 ( 丁原 )字 建陽 ,本出自寒家,為人粗略,有勇武……裁知書,少有吏用。”《陳書·任忠傳》:“有 施文慶 者, 吳興 烏程 人,起自微賤,有吏用, 後主 拔為主書。” 唐 韓愈 《送僧澄觀》詩:“皆言 澄觀 雖僧徒,公才吏用當今無。”
“吏用”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官員的行政才幹,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吏用”即“吏才”,指處理政務的能力或擔任官職所需的才能。該詞強調官員在行政、治理層面的實際能力,常見于曆史文獻中。
現代漢語中“吏用”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或古典文學分析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内涵。
“吏用”是古代對官員行政能力的評價術語,強調務實才幹而非出身或學識。其用例多集中于史書和詩文,反映古代選官制度中對實際能力的重視。
《吏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擔任官府職位所需的人員、器物或資金。
《吏用》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部分:
吏(li):部首口,總筆畫數6。
用(yong):部首用,總筆畫數5。
《吏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最早出現在《蕭何月令篇》和《揚子法言》兩篇文獻中。在字形上,它通常被寫成繁體字「吏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吏用」可能采用的寫法有: 吏利、利矣,用予、用也。
1. 他通過考試成為了政府的吏用人員。
2. 這些錢是專門用來支付吏用費用的。
吏職、用人、任用、器用、費用、用處。
官員、文員、幹部、公務人員。
民衆、百姓、老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