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裡衣的意思、裡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裡衣的解釋

貼身上衣;内衣。《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宋 朱熹 集傳:“澤,裡衣也。以其親膚,近於垢澤,故謂之澤。” 清 葉夢珠 《閱世編·内裝》:“寝淫至于 明 末,擔石之家非繡衣大紅不服,婢女出使非大紅裡衣不華。”《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梳妝已罷,舅太太便從外間箱子裡拿出一個紅包袱來,道:‘姑娘把裡衣兒換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裡衣”指貼身穿着的衣物,即内衣。以下從定義、曆史演變、結構特征等角度綜合解釋:

一、定義與核心含義

  1. 基本釋義
    指貼身上衣或内衣,直接接觸皮膚,具有親膚性。例如《詩經·秦風·無衣》中“澤”(通“襗”)被宋代朱熹解釋為“裡衣”。

  2. 漢字結構解析
    “裡”在古漢語中表示“内層”,如《說文解字》提到“裡,衣内也”,強調其作為服裝内襯的屬性。

二、曆史與文化背景

  1. 古代用途

    • 宋代至明清時期,裡衣不僅是日常穿着,還是身份象征。例如清代文獻記載,婢女需穿“大紅裡衣”以顯體面。
    • 在漢服體系中,裡衣稱“中衣”,作為外衣的襯底,多為白色,兼具實用與禮儀功能。
  2. 材質與功能
    古代裡衣多用柔軟布料(如棉、麻)制作,用于吸汗、減少外衣摩擦;現代則延伸至保暖、保護外衣清潔等用途。

三、與其他衣物的區别

四、文學中的引用

古詩文常用“裡衣”表達情感,如杜甫“鄉裡衣冠不乏賢”暗喻士族階層的體面與修養。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用例或曆史細節,可參考《閱世編》《詩經集傳》等古籍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裡衣》?

《裡衣》是一個指代古代服飾的漢字詞語。在現代漢語中,它多用于描述古代士人、文人所穿的衣服。

拆分部首和筆畫

《裡衣》的拆分部首是衣,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

《裡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服飾文化。古代的士人、文人通常穿着一種寬大而長袍式的衣服,袖口下垂,衣長及至踝部,稱之為《裡衣》。

繁體

《裡衣》的繁體字為「裡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裡」是由「衣」和「裡」組成。

例句

他身穿一襲華麗的《裡衣》,站在台上朗誦古代詩歌。

組詞

穿衣、冬衣、夏衣、裡外、衣着、衣袋等。

近義詞

長衫、袍。

反義詞

短衣、秋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