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六齋日。陰曆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佛教認為此六日是“惡日”,應持齋修福。見《大智度論》卷六五。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大統寺》:“至於六齋,常有中黃門一人,監護僧舍,襯施供具,諸寺莫及。”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普令百姓,俱稟六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縛喝國》:“凡此三物,每至六齋,法侶成會,陳設供養。”
“六齋”是佛教術語,指農曆每月特定的六個持齋修福日,其含義及背景如下:
六齋指每月農曆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若逢小月則為廿九日)。佛教認為這些日子是“惡日”,易生災禍,需通過持齋(素食、戒殺生等)、誦經等方式修福消災。
如今,部分佛教信徒仍遵循六齋日持齋的傳統,尤其在漢傳佛教中保留相關儀軌。例如,持齋期間需過午不食、不殺生、不享樂等。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修持方法或經典依據,可參考《大智度論》或佛教儀軌相關文獻。
《六齋》是指佛教中一種特殊的齋戒方式,意味着每天隻吃早、中、晚三餐,且不食素五葷四腥。
《六齋》的部首是“土”,共有6個筆畫。
《六齋》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經《大不善見經》。在佛教中,通過實行六齋可以淨化心靈,遠離俗世的煩惱。
《六齋》的繁體字為「六齋」。
古時候寫《六齋》的漢字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整體意思并無變化。
1. 每年佛教寺廟都會舉行為期六天的六齋活動。
2. 遵循六齋,人們可以舍棄物欲,追求心靈的淨化。
1. 六戒:指佛教的戒律,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等六條。
2. 齋戒:指禁止某些行為以淨化身心,常見于佛教、道教等宗教。
3. 佛陀:指佛教的創始人佛祖,也稱為“釋迦摩尼”。
1. 六食:與六齋的意思相似,指隻吃三餐,不食素五葷四腥。
2. 少食:與六齋類似,指節制飲食,減少進食量。
放縱、狂歡:與六齋的概念相對,指無節制地享受、放任自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