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之托的意思、六尺之托的詳細解釋
六尺之托的解釋
謂受囑托撫育遺孤。
詞語分解
- 六尺的解釋 .見“ 六尺之孤 ”。.指成年男子之身軀。 唐 李山甫 《下第獻所知》詩之一:“虛教六尺受辛苦,枉把一身憂是非。” 明 姚士麟 《見隻編》卷中:“我固知公等相索,故來就縛,且為共盡此酒,便以六尺付
- 托的解釋 托 ō 用手掌承着東西:兩手托着下巴。 陪襯,鋪墊:襯托。烘托。 承着器物的東西:托盤。 寄,暫放:托身;托迹(均指遁居深山寄身于世外,以逃避世事)。 請别人代辦:委托。拜托。囑托。 借故推委或躲閃:
網絡擴展解釋
“六尺之托”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含義:指接受囑托撫育他人遺孤的責任,強調對孤兒的保護和教養義務。
- 出處:最早見于《後漢書·明帝紀》:“并可以受六尺之托,臨大節而不撓。”。
詞源解析
- “六尺”的象征
古代以“六尺”代指未滿十五歲的孩童(李賢注《後漢書》:“六尺,謂年十五已下”),因古人以“七尺”為成年身高标準。
- “托”的内涵
指臨終前的鄭重委托,常見于君主或長輩對忠誠者的托孤行為。
用法與特點
- 語法功能:作賓語,偏正式結構。
- 感情色彩:中性詞,多用于褒揚受托者的責任感。
- 近義關聯:與“六尺之孤”相關,後者強調被托付的孤兒本身,而“六尺之托”側重受托行為。
示例與延伸
- 造句:
“他受先帝六尺之托,十年間悉心教導幼主,終成大業。”
- 文化背景:
該成語體現了古代對信義和責任的重視,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忠臣義士的事迹(注:雖權威性低,但補充了《論語》中類似表述的淵源)。
“六尺之托”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道德觀念,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強調對遺孤的撫育責任和臨危不懼的品格。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六尺之托
“六尺之托”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身高隻有六尺的人,托舉起看重的事物,比喻人們堅定而有力的支持。
拆分部首和筆畫:六(八畫)尺(四畫)之(三畫)托(九畫)。
來源:這個成語源于古代中國的傳說。相傳戰國時期,有一位名叫鄒衍的學者,他雖然個子矮小,但才智出衆。他在一次重要場合上勸說君主重用才能而非外貌,用“六尺之托,無尺之人”的比喻,表達了他對自己的自信和信任。
繁體:六尺之托(繁體中文)
古時候漢字寫法:六尺之托
例句:
1. 他身高隻有六尺,卻是公司的靈魂人物,真是一位六尺之托。
2. 盡管年齡較小,但他具備着六尺之托的能力和成熟度。
組詞:六尺、之托
近義詞:大功于己、遠大前程、有力支持
反義詞:力不從心、無能為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