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吏和将士。 唐 韓愈 《魏博節度觀察使沂國公先廟碑銘》:“嶪嶪 魏 土,嬰兒戲兵。吏戎愁毒,莫保腰頸。”
“吏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官吏和将士,常用來代指古代政權中的文官與武官群體。以下為詳細解析:
唐代韓愈的碑銘中“吏戎愁毒”一句,描述了當時魏地官員與士兵因戰亂動蕩而憂懼的境況,側面印證了該詞的語境多與軍政事務相關。
“吏戎”屬于文言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史籍。
《吏戎》(lì róng)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組,其中的“吏”指的是官吏,指代政府中從事行政工作的人員;而“戎”則指的是軍隊,代表了戰士和軍事事務。
《吏戎》的拆分部首:吏(口)+ 戎(戈)
《吏戎》的總筆畫數:11畫
《吏戎》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出現在《周易·乾卦》中:“君子見吏于其厲,因以告之。利貞。”此處的“吏”意為官吏,“戎”則指的是戰士,表示君子對公務有所顧慮,需要及時告知相關人員。總體來說,《吏戎》這個詞組源自古代哲學和政治的文化背景。
在繁體字中,吏保持不變,戎的繁體形式為「戎」。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吏戎》的一種變體形式是“吏羙”,其中的“羙”與“戎”的發音相似,含義相近,表示軍事事務。
1. 忠誠的吏戎一心保衛國家。
2. 他通過吏戎的努力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職位。
1. 吏令(指政府頒布的法令)
2. 吏治(指政府官員治理)
3. 将吏(指軍事上負責統帥的将領和官吏)
1. 吏胥(指官吏和下級官員)
2. 官吏(指擔任政府職務的人員)
3. 軍吏(指軍隊中的官員,負責管理軍事事務)
1. 民間(指非官方、普通百姓的居民)
2. 平民(指沒有特殊地位、財富或權力的普通人)
3. 百姓(指國家的普通居民,不包括官員及其他特殊身份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