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黎民。《魏書·天象志三》:“自八年至十一年,黎人阻饑,且仍歲災旱。” 唐 柳宗元 《貞符》:“於穆敬德,黎人皇之。”《舊五代史·唐書·郭崇韬傳》:“甲胄生蟣虱,黎人困輸輓。”
(2). 黎 族人。 宋 範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蠻·黎》:“山極高,常在霧靄中, 黎 人自鮮識之。”《宋史·蠻夷傳三·黎洞》:“俗呼山嶺為‘黎’,居其間者號曰 黎 人。” 清 李調元 《南越筆記·黎人》:“歲壬子,忽有生 黎 二十餘獻物上官,旗書‘黎人向化’四字。”
“黎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與民族背景理解:
詞源與文獻依據
該用法最早見于《魏書》《舊五代史》等古籍,如《魏書·天象志三》提到“黎人阻饑”,指百姓因災荒陷入困境()。唐代柳宗元《貞符》中“黎人皇之”也以“黎人”代指民衆,強調其與統治者的關系()。
語言演變
“黎”通“黧”,本義為黑色,引申為“黑發衆人”,即普通百姓。古代常與“黔首”等詞同義,用于泛指平民。
民族身份與分布
黎族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白沙等縣市,人口約160萬()。其族稱“黎”始于唐代,宋代後逐漸固定,源于海南島古稱“黎母山”或方言“俚”的轉音()。
曆史與文化特色
如需進一步了解黎族文化細節,可參考民族志文獻或權威曆史資料。
黎人是一個具有多種含義的詞彙,可以指代不同的事物,具體取決于上下文和語境。
黎人的拆分部首為黑,并且由13個筆畫組成。
黎人一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詞彙,來源于古代的漢字。它既可以指代黎族人民,也可以表示黑暗、困苦的人群。
在繁體字中,黎人的寫法為「黎人」,部首和筆畫不變。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黎人這個詞的表現形式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的部首和筆畫組成方式保持一緻。
1. 這個部落的黎人保持着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
2. 黎人在困境中堅持不懈,共同戰勝了困苦。
黎人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1. 黎人節:指黎族人民舉行的傳統節日。
2. 黎人文化:指黎族人民的傳統文化、習俗和價值觀。
3. 黎人家鄉:指黎族人民的居住地。
黎人的近義詞可能因上下文而異,常見的有:
近義詞:黎族人、黎族同胞、黑暗人群。
反義詞:明亮人、幸福人、光明群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