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代傳說中包藏嬰兒的巨竹。典出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南中志》:“有 竹王 者,興於 遯水 。有一女子,浣於水濱,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才武,遂雄夷濮。”後因以“廩竹”泛指神異人物的出生處。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楊仆射書》:“瞻望鄉關,何心天地?自非生憑廩竹,源出空桑,行路含情,猶其相愍。”
“廪竹”是一個源自古代傳說的詞彙,其含義與典故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廪竹”指古代傳說中包裹嬰兒的巨竹。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一名女子在水邊浣衣時,三節大竹漂至她腳邊,竹中傳出嬰兒啼哭聲。女子将竹帶回家,剖開後得一男嬰。此男嬰長大後成為“竹王”,稱雄于夷濮地區。
後以“廪竹”代指神異人物的出生地或象征非凡來曆。例如,唐代詩歌中曾用“廪竹”暗喻帝王、英雄的誕生,賦予其祥瑞、天命色彩。
該傳說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物象的神化想象,竹作為堅韌、靈性的象征,與人物命運結合,成為西南地區民族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
若需進一步了解“竹王”傳說的演變或相關文獻引用,可參考《華陽國志》原文及後世注釋。
《廪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古代官府内供應食物的糧倉。廪指的是糧食,竹指的是存放糧食的竹筐。
《廪竹》的部首是“⼾”(食部),它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與食物相關的事物。廪的筆畫數是5,竹的筆畫數是6。
《廪竹》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官府的制度。它指的是糧倉内用來存放糧食的竹筐。在古代,官府是負責收取和分發糧食的,廪竹就是用來儲存食物的工具。
《廪竹》的繁體寫法是《廩竹》。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廪竹》的古時候寫法為:
廪:⼱⾺口㠯
竹:⺮⽊⺮
1. 官府裡的廪竹儲滿了糧食,以備日常使用。
2. 捐獻給災區的物資都被儲存在廪竹裡。
1. 糧廪:指官府管理的糧食倉庫。
2. 竹籃:指用竹子編制的籃子。
1. 糧倉:指儲存糧食的地方。
2. 糧庫:指專門儲備和供應糧食的倉庫。
1. 空倉:指糧食儲備完全用盡的狀态。
2. 饑荒:指由于糧食不足而引發的大面積饑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