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遊走各處,手搖串鈴召喚病家治病的醫生。又稱走方郎中。
鈴醫是古代中國民間醫生的典型代表,其名稱來源于行醫時手搖串鈴招徕病患的特點,又稱“走方郎中”“串醫”或“走鄉藥郎”。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鈴醫指舊時遊走于鄉間市集、手持串鈴的流動醫生,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如鈴醫李次口),宋元時期盛行。古代名醫如扁鵲、華佗等也被視為鈴醫的代表人物。
鈴醫雖被視為“下九流”,但因其深入民間、收費低廉,成為基層醫療的重要力量。例如,李時珍的祖父和父親均為鈴醫,長期為普通百姓治病。他們恪守“揚仁義之德,懷濟世之志”的信條,在缺醫少藥的年代發揮了關鍵作用。
“走方郎中”是鈴醫的别稱,強調其流動性;而“串醫”則突出其搖鈴特征。部分文獻誤将“鈴醫”解釋為成語(如僅治療特定人群),實為對曆史背景的曲解(需謹慎參考)。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若需完整文獻可查閱相關詞條。
《鈴醫》這個詞是指在古代醫學中,使用銅鈴進行治療的一種療法,主要用于治療一些精神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
《鈴醫》這個詞的部首是金字旁,整個詞共有12個筆畫。
《鈴醫》一詞具體的來源并不清楚,它可能起源于古代醫書或古代醫學實踐中。
《鈴醫》的繁體字為「鈴醫」。
在古代,寫作《鈴醫》的漢字可能存在變化,但一般來說,其寫法與現代相似。
1. 醫生建議他接受鈴醫療法以改善他的神經系統問題。
2. 他在寺廟中遇到了一位擅長鈴醫的和尚,選擇接受了這種療法。
鈴聲、醫學、醫術、醫生、醫院等。
鈴療。
傳統醫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