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山甲。又名龍鯉、石鲮魚。《楚辭·天問》“鯪魚何所” 漢 王逸 注:“一雲鯪魚,鯪鯉也,有四足,出南方。”《魏書·高祐傳》:“ 高宗 末, 兗州 東郡 吏獲一異獸,獻之京師,時人鹹無識者,詔以問 祐 。 祐 曰:‘此是 三吳 所出,厥名鯪鯉,餘域率無。’”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一·鲮鯉》:“其形肖鯉,穴陵而居,故曰鯪鯉,而俗稱為穿山甲。 郭璞 賦謂之龍鯉。《臨海水土記》雲:‘尾刺如三角菱,故謂石鯪。’”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介語·鲮鯉》:“鯪鯉,似鯉有四足,能陸能水,其鱗堅利如鐵,黑色,絶有氣力,能穿山而行,一名穿山甲。”
鲮鯉是穿山甲的别稱,屬于鱗甲目鲮鯉科,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該詞:
鲮鯉學名Manis pentadactyla,是唯一一類身披鱗甲的哺乳動物。其名稱源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描述:“形肖鯉,穴陵而居”,結合外形與栖息特性得名。
由于非法捕獵和栖息地破壞,我國将鲮鯉列為二級保護動物,禁止非法交易與利用。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保護法規或藥用替代品,建議通過林業部門或專業醫療機構獲取權威信息。
《鲮鯉》是一個表示魚類的詞語,指的是一種鯉科魚類,科學名稱為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該詞通常用來形容具有衆多鱗片和鮮豔的顔色的魚。
《鲮鯉》的部首是魚(魚部),它的部首筆畫是3畫。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
《鲮鯉》這個詞源出自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詩經》中的《關雎》篇,詩中描述了一種名叫“鲮鯉”的魚。
《鲮鯉》的繁體字是「鯪鯉」。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中,鲮鯉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它的寫法是「」。而在隋唐以後,《千字文》統一采用了現代的「鲮鯉」寫法。
1. 在這個湖裡,有許多五彩斑斓的鲮鯉。
2. 小明養了一缸鲮鯉,每天都會觀賞它們遊動的美麗場景。
鲸鲨、鲈魚、鯉魚、鲟魚、鳜魚
鯉魚、草魚、鲫魚
餌料、漁網、竿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