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漢明帝 時, 邺 令 王喬 有神術,每月朔自縣詣尚書台,帝怪其來而無車騎,密令太史候望,見有雙凫從東南飛來,因伏伺,見凫來,舉羅,但得一雙舄。見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葉令祠》。因以為典。 唐 王勃 《九成宮頌》:“仙鶴隨輪,靈鳧墜舄。”參見“ 鳧舄 ”。
“靈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源于古代神話典故,具體解釋如下:
“靈凫”指代傳說中的神異飛凫(野鴨),典故出自東漢邺縣縣令王喬的故事。據漢應劭《風俗通·正失·葉令祠》記載,王喬每月初一從邺縣到尚書台觐見,漢明帝發現他總是不乘車馬,便命太史暗中觀察。太史見到一雙凫鳥從東南飛來,張網捕捉後,卻發現是一雙鞋子。
典故延伸
該詞常與“凫舄”(指仙履)并用,成為古代詩文中的意象,象征官員的行迹或超凡能力。例如唐代王勃《九成宮頌》中“靈鳧墜舄”,即化用此典表現神秘色彩。
文化内涵
故事中的凫鳥具有神異屬性,既暗喻官員的清廉簡樸(無車馬),又賦予其道教色彩(禦空飛行、化物為履),反映了古人對于官吏德行的理想化想象。
“靈凫”屬于古代漢語中的典故詞,現代已較少使用,多見于研究文獻或古典文學作品中。其核心意義可概括為:通過神話叙事,将自然物象(凫鳥)與人文特質(官員的神異能力)相結合的象征符號。
如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如《風俗通》《後漢書》等),建議查閱權威古籍數據庫或工具書。
《靈凫》(líng f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精靈般的鳳凰鳥。
《靈凫》的部首是“幾”(jī),總共涉及到14個筆畫。
《靈凫》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離騷》一篇中。在這篇古代文學作品中,靈凫被形容為鳳凰的别稱,象征着神秘、高貴和美麗。
《靈凫》的繁體形式為「靈鳧」。
古時候《靈凫》的寫法可能因時代而略有不同。比如,東漢時期的寫法為「靈鳳」,清代的寫法為「靈鳧」。
一些與《靈凫》相關的詞語組合:
與《靈凫》意思相近的詞語:
與《靈凫》意思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