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廪費的意思、廪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廪費的解釋

亦作“廪費”。謂公用經費。 明 李東陽 《樂亭知縣蔣原用墓志銘》:“歲所得,常廪費不足,則繼以家槖。未常苟取,人信其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廪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廪費(lǐn fèi),亦作“廪費”,指公用經費。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政府或公共事務中的常規開支,例如地方官員的俸祿、行政支出等。當公用經費不足時,可能需動用私人財産補充(如明代李東陽記載的案例)。


二、來源與用法

  1.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明代李東陽的《樂亭知縣蔣原用墓志銘》:“歲所得,常廪費不足,則繼以家槖。未常苟取,人信其廉。”
    此句表明蔣原用為官清廉,公用經費不足時自掏腰包,未貪取財物。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公文或史書記載,與地方財政、官員俸祿相關,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


三、字義分解


四、相關擴展

需注意,該詞權威文獻記載較少,建議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明史》或地方志等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廪費

《廪費》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廪”部表示糧食倉庫,用于表示糧食和食物;“費”部表示花費,用于表示錢財。

按照字形結構,可以拆分為“廠”、“亼”、“木”、“弗”和“失”五個部件。

《廪費》一詞來源于古代官府管理糧倉和財物的供應費用。在古代,廪費一詞多用于描述官府使用國家財物來支持百姓生活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廪費”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廪費的部首和筆畫稍有不同。其中,“廪”部在古代的字形中是由“厄”和“日”的結合形成的;“費”部在古代的寫法中“廠”和“弗”的位置有所改變。

以下是關于《廪費》的一些例句:

  1. 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勤儉持家,不過度消費,是我們每個人應該記住的廪費原則。
  2. 政府要加大廪費力度,确保財政資金用于國家發展和社會福利事業。
  3. 大家都應該養成良好的廪費習慣,從小事做起,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與廪費相關的組詞包括糧食、食物、開銷、花費等。

近義詞:開支、費用、消費。

反義詞:收入、節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