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tocol officer] 主管禮儀的官
禮官則表賀。——《明史》
掌禮儀教化之官。《周禮·春官·序官》:“乃立春官宗伯,使率其屬而掌邦禮,以佐王和邦國。禮官之屬,大宗伯卿一人,小宗伯中大夫二人。”《史記·儒林列傳》:“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興禮,以為天下先。” 漢 班固 《兩都賦》序:“至於 武 宣 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
“禮官”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主要職責與禮儀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禮官是古代主管禮儀的官員,屬于“春官宗伯”體系,負責國家禮儀制度的制定與執行。例如《明史》記載“禮官則表賀”,即禮官在特定場合主持慶賀儀式。
主要職責
曆史淵源
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序官》,設“大宗伯”“小宗伯”等職位,隸屬春官體系,協助君王協調邦國禮儀。漢代班固《兩都賦》也提及禮官在文化治理中的作用。
延伸含義
作為成語時,“禮官”帶有貶義,形容過分拘泥形式、忽視實質的人。例如批評某人“如禮官般刻闆”。
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禮官制度或職能演變,可查閱《周禮》《明史》等文獻原文。
《禮官》是指古代官銜制度中負責禮儀事務的官員。他們負責處理國家重要禮儀活動,包括祭祀、宴會、冠禮等。其職責是維護國家的禮儀規範以及表達國家的威嚴與尊貴。
《禮官》的拆分部首是“礻”和“官”,其中“礻”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而“官”則是另一個部首。根據部首和筆畫的拆分,可以将“禮官”分為兩個部分:“礻”包含有5個筆畫,而“官”則包含有8個筆畫。
《禮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名制度。在古代中國,禮儀被視為至高無上的事務,因此設立了專門的官職來管理和執行國家的禮儀事務。這些官員被稱為“禮官”,代表着國家在禮儀方面的權威和尊嚴。
《禮官》的繁體字為「禮官」,其中「禮」與「官」的字形相同,隻是繁體字使用更多的筆畫來書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禮」的形狀較為簡單,類似于現代字體中的「示」,隻有兩個筆畫;而「官」的形狀保持不變,有8個筆畫。因此,古時候漢字寫作「礻官」。
1. 他擔任國家禮官已經多年,對于禮儀方面的事務非常熟悉。
2. 作為禮官的職責,他需要協助國王主持重要的宴會儀式。
1. 禮儀:指規範行為的禮節和儀式。
2. 官員:指擔任行政、政治職務的人。
3. 迎官:指對重要官員到來表示歡迎和接待。
1. 禮部:指管理國家禮儀和儀式的部門。
2. 祭司:指負責宗教儀式和祭祀的官員。
1. 賊官:指************、背離職責的官員。
2. 烏托邦:指幻想中的理想國家,和官員的形象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