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戎的意思、兵戎的詳細解釋
兵戎的解釋
[weapons;arms] 指武器或軍隊
兵戎相見
詳細解釋
(1).戰争,戰亂。《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史記·曆書》:“ 秦 滅六國,兵戎極煩。” 三國 魏 曹丕 《禁複私仇诏》:“今兵戎始息,宇内初定。”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詩:“汝生不及 貞觀 中,鬥粟數錢無兵戎!”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籌議日本改約暫宜緩允疏》:“ 中國 與 英 法 兩國立約,皆先兵戎而後玉帛,被其迫脅。”
(2).比喻争端。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幼學詩》:“惟口起兵戎,多言自召兇。”
(3).士兵,軍隊。 唐 韓愈 《祭窦司業文》:“屢佐大侯,以調兵戎。” 宋 範仲淹 《推委臣下論》:“練兵戎,謹城壁,脩方略,威夷狄,此将帥之職也。”
(4).指武器。如:兵戎相見。
詞語分解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 戎的解釋 戎 ó 古代兵器的總稱。 軍隊,軍事:兵戎。投筆從戎(指文人從軍)。戎裝。戎馬。 古代稱兵車:禦戎。 大:戎功。 稱(方言,音如“農”):“戎有良翰”。 中國古代稱西部民族:西戎。戎狄。 姓。 筆畫
網絡擴展解釋
“兵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
指武器或軍隊
該詞由“兵”(指兵器、士兵)和“戎”(古代泛指軍事、戰争)組合而成,字面意義為兵器或軍事力量。例如:“兵戎相見”即指動用武力或軍隊對抗。
-
引申為戰争或軍事沖突
在曆史文獻中,“兵戎”常代指戰争狀态。如《禮記·月令》提到“兵戎不起”,即強調戰争的避免。
二、常見用法
- 比喻争端或激烈對抗
如“貨币之戰,不下于兵戎相見”,将經濟競争與軍事沖突類比,體現詞義的擴展應用。
- 指代士兵或軍隊
唐代韓愈的《祭窦司業文》中“屢佐大侯,以調兵戎”,即描述軍隊的調度。
三、例句與語境
- 曆史沖突
“中國與英法兩國立約,皆先兵戎而後玉帛”,反映武力對抗後轉為和平的外交過程。
- 現代比喻
“商業競争被形象地稱為‘商戰’”,但此用法需注意語境,部分來源權威性較低。
四、詞源與結構
“戎”本身有軍事含義(如“戎馬生涯”),與“兵”結合後強化戰争相關意象。例如《史記》記載“兵戎極煩”,直接關聯戰亂頻繁的狀态。
“兵戎”核心指代軍事武裝或戰争,既可具象化為武器、軍隊,也可抽象為沖突狀态。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與現代非軍事場景混淆(如低權威來源提到的商業比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兵戎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兵戎這個詞源自古代漢語,指的是軍隊和戰争的意思。它常常用來描述戰争和軍事行動,具有強烈的軍事背景。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兵戎的拆分部首是八和戈,分别位于左右兩側。兵字共有7個筆畫,而戎字共有6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兵戎兩個字的來源較為複雜,兵字最早來源于甲骨文,戎字最早來源于金文。在繁體中,兵字和戎字的形狀與簡體中的寫法有所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兵字的形狀較為簡單,類似于一個立體的人形。而戎字則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一個戈字,下面是一個力字。整個字形寓意着軍隊使用武器進行戰争。
例句
1. 這個國家的兵戎強大,保衛國土的能力很強。
2. 在兵戎之間,人民往往受到戰争的傷害。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兵戎可以組成一些與戰争、軍隊有關的詞語,如兵戎相見、兵戎相見,兵戎之間等。
近義詞可以包括軍隊、武裝,反義詞則可以包括和平、和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