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燎爐 ”。
“燎鑪”是一個源自《莊子·逍遙遊》的成語,讀作liáo luó,其含義和用法可概括如下:
指火焰旺盛燃燒的爐竈,比喻學問、技藝等達到高超純熟的境界。
出自《莊子·逍遙遊》中的比喻:“鶴之翼,若喪其羽;兔之脯,不可以一日食之;燕之穀,不可以無之。”此處以“燎鑪”形容爐火旺盛的狀态,引申為對某種能力或造詣的極緻描述。
若需進一步了解《莊子》原文或相關典故,可參考古籍注解或權威詞典。
燎鑪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火和金,總計13畫。它源自《說文解字》,在古代文獻中通常用于指代爐子或熔爐。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燎鏤。
燎鑪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先秦時期,燎鑪的寫法為燀。到了秦朝,寫法變成爐。在《字林》和《說文解字》中,燎鑪的寫法為燎。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不斷演變,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寫法。
1. 煉鋼的工人們圍繞着巨大的燎鑪忙碌着。
2. 這座古老的燎鑪見證了千年的冶煉曆史。
1. 燎火:指快速引燃火源。
2. 爐鑪:指爐子和熔爐。
3. 鑪爐:指用于熔煉金屬的大型爐子。
爐鑪、鑪爐
冷爐、火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