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now clearly;understand] 心裡明白;清清楚楚;通達
不甚了了
心中了了
勾畫了了。——明· 魏學洢《核舟記》
(1).聰慧;通曉事理。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小時了了者,至大亦未能奇也。”《宋書·恩倖傳·戴法興》:“大将軍 彭城王義康 於尚書中覓了了令史,得 法興 等五人。”《二刻拍案驚奇》卷五:“小時了了大時佳,五歲孩童已足誇。” 清 唐孫華 《憶頤兒時就婚外家》詩:“了了自小時,長大或恐否。”
(2).明白;清楚。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二:“有發 前漢 時冢者,人猶活……問 漢 時宮中事,説之了了,皆有次序。” 唐 李白 《代美人愁鏡》詩:“明明金鵲鏡,了了玉臺前。”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一:“坐常欲閉目内視存見五藏腸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 巴金 《關于長生塔》:“朋友來信說,他讀這本書,不很了了,拿給孩子讀,孩子也說不懂。”
(3).拍打谷物用的一種農具。《釋名·釋用器》:“枷……或曰了了,以杖轉於頭。故以名之也。”按, 畢沅 疏:“了,今本譌作丫。”
“了了”在漢語中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闡釋:
指對事物或道理認識透徹、表達清晰的狀态。
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白;清楚:心中~|不甚~。”
《漢語大詞典》:“聰慧;通曉事理。亦形容清晰分明。”
例證:
《世說新語·言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幼時聰慧,長大後未必出色)。
魯迅《書信集》:“此事内幕,我實了了。”(此事内情,我十分清楚)。
部分地區口語中用作動詞,表示結束或解決。
詞典釋義:
《漢語方言大詞典》:“了結;完畢。如:這件事總算~了。”
例證:
老舍《駱駝祥子》:“這筆賬早晚得~。”(這筆賬遲早要了結)。
文言中偶見,形容數量極少或聲音微弱。
詞典釋義:
王力《古漢語字典》:“通‘寥寥’。稀少;寂靜。”
例證:
《後漢書·杜笃傳》:“車騎~,宮衛寂然。”(車馬稀少,宮禁寂靜)。
權威參考來源:
“了了”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和方言差異而不同,具體解釋如下:
明白清楚
指對事物理解透徹、心裡清楚。例如:“心中了了”“勾畫了了”()。該用法源自晉代文獻《後漢紀》中“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形容年幼聰慧但未必成年出衆()。
完結、結束
在動詞後作助詞時,表示動作完成,如“寫完了”“吃光了”()。但單獨使用“了了”較少表此意,更多見于複合詞如“一了百了”。
在閩南語中,“了了”有兩種方言用法():
“了了”由重複的“了”構成,增強語氣,多用于口語和書面語中,強調對事物的清晰認知()。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其具體含義,避免與助詞“了”(如“完成了”)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差異或例句,可參考相關語言學資料(如、2、7)。
白日升天迸淚伯校徹紮熾曝吃食存覆搭乘雕變地重防塵防隅轒輼分處狗骨秃冠缦海納汗洽河橋宦途貨材薦枕席驕樂駕駛技法畸士吉祥物汲直刻畫曠墜兩和斂眉立櫃陵陂嫠惸輪直美麗沒收木位凝神定氣遷廟凄锵苒荏三生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收清首議霜白說戲谡爾歎想天氣預報維綱磈氏五畜塢候無門吳侬軟語無妄協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