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now clearly;understand] 心裡明白;清清楚楚;通達
不甚了了
心中了了
勾畫了了。——明· 魏學洢《核舟記》
(1).聰慧;通曉事理。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小時了了者,至大亦未能奇也。”《宋書·恩倖傳·戴法興》:“大将軍 彭城王義康 於尚書中覓了了令史,得 法興 等五人。”《二刻拍案驚奇》卷五:“小時了了大時佳,五歲孩童已足誇。” 清 唐孫華 《憶頤兒時就婚外家》詩:“了了自小時,長大或恐否。”
(2).明白;清楚。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二:“有發 前漢 時冢者,人猶活……問 漢 時宮中事,説之了了,皆有次序。” 唐 李白 《代美人愁鏡》詩:“明明金鵲鏡,了了玉臺前。”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一:“坐常欲閉目内視存見五藏腸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 巴金 《關于長生塔》:“朋友來信說,他讀這本書,不很了了,拿給孩子讀,孩子也說不懂。”
(3).拍打谷物用的一種農具。《釋名·釋用器》:“枷……或曰了了,以杖轉於頭。故以名之也。”按, 畢沅 疏:“了,今本譌作丫。”
“了了”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和方言差異而不同,具體解釋如下:
明白清楚
指對事物理解透徹、心裡清楚。例如:“心中了了”“勾畫了了”()。該用法源自晉代文獻《後漢紀》中“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形容年幼聰慧但未必成年出衆()。
完結、結束
在動詞後作助詞時,表示動作完成,如“寫完了”“吃光了”()。但單獨使用“了了”較少表此意,更多見于複合詞如“一了百了”。
在閩南語中,“了了”有兩種方言用法():
“了了”由重複的“了”構成,增強語氣,多用于口語和書面語中,強調對事物的清晰認知()。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其具體含義,避免與助詞“了”(如“完成了”)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差異或例句,可參考相關語言學資料(如、2、7)。
《了了》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指示完成或結束的意思。
拆分部首:亅 了
筆畫:5畫
來源:《說文解字》
繁體:瞭瞭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中,了了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繁體字瞭瞭的寫法更接近古代形式。
例句:他終于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心裡一下子了了。
組詞:了結、了悟、了解、無所不了、了無牽挂等。
近義詞:明白、清楚、知曉等。
反義詞:模糊、迷惑、不清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