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連六鰲 ”。相傳 渤海 之東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海而動,天帝命巨鳌十五,分三批輪流負山,五山始屹立不動。“而 龍伯之國 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見《列子·湯問》。後因以為善釣之典實。 宋 劉攽 《和羅著作漁翁》:“ 龍伯國 人連六鰲,二山漂流不能止。” 清 李調元 《金鳌嶺》詩:“我聞 龍伯 人,巨釣連六鰲。”亦省作“ 連六 ”。 唐 張友正 《釣鳌賦》:“謂優遊以無窮,何瞬息而連六。” 明 楊基 《釣鳌海客歌》:“重施 龍伯國 人技,一展絲綸連六歸。”
“連六鼇”(或“連六鳌”)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個典故,源自《列子·湯問》,主要用來形容非凡的能力或壯舉。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神話中“龍伯國”巨人一次性釣起六隻巨鳌的傳說,象征超乎尋常的力量或成就。
神話背景
相傳渤海以東有五座仙山(岱輿、員峤、方壺、瀛洲、蓬萊),由十五隻巨鳌輪流背負,使山體穩固。然而,龍伯國的巨人僅用幾步便跨越仙山,一釣連起六鳌,導緻岱輿、員峤兩座仙山漂流沉沒。
引申意義
故事強調“非凡之舉”與“失衡之果”。巨人的能力雖令人驚歎,卻破壞了天地平衡,因此該詞也隱含對過度行為的警示。
文學比喻
古代詩文中常以“連六鳌”贊譽才華或功績,如宋代劉攽《和羅著作漁翁》中“龍伯國人連六鳌”,或清代李調元以“巨釣連六鳌”形容壯舉。
現代應用
多用于形容罕見的卓越成就,或警示不可過度追求力量(如生态破壞、資源過度開發)。
“連六鼇”既是對超凡能力的褒揚,也暗含對“過猶不及”的反思。其文化内涵融合了神話想象與哲學思辨,成為中華文化中獨特的意象符號。
《連六鼇》是一個成語,意為持續不斷地有人前來投奔或請求幫助的意思。這個成語出自《莊子·人間世》。形象上,六鼇是一種傳說中的神獸,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和能力。
《連六鼇》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連”和“鼇”,它的筆畫總數為34。
《連六鼇》的典故出自《莊子·人間世》第七章。其中講述了莊子與其他幾位朋友說笑時,形容持續不斷地有人拜訪他。朋友們警告莊子,擔心這樣持久的拜訪會對莊子造成困擾。莊子則以連六鼇為喻,表示自己并不覺得困擾。
《連六鳌》是這個成語的繁體。
在古時,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但是“連六鼇”的字形并沒有本質的變化。
1. 我的家庭經常有親戚朋友來串門,可以說是連六鼇。
2. 這家公司的信譽很好,連六鼇的合作夥伴都是優秀的企業。
組詞:連續、六度。
近義詞:連綿不絕、絡繹不絕。
反義詞:斷絕、中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