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軍隊編制的名稱。 清 代練軍之創建,醞釀于 鹹豐 年間。 同治 元年于 天津 創練洋槍隊。二年,以 直隸 額兵酌改練軍。四年,兵部、戶部諸臣會議選練 直隸 六軍,始定練軍之名。各省練兵乃踵行之。練軍雖在額設制兵内選擇,而營哨饷章均按 湘 淮 軍制,與防軍相同。練軍駐屯于通都重鎮,其作用亦與防軍相同。 光緒 中葉後,防、練軍均改為巡防隊。 光緒 、 宣統 之間又改為陸軍。參閱《清史稿·兵志三》。
“練軍”是清代中後期出現的一種軍事編制,其發展和演變體現了清廷在軍事近代化中的嘗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練軍是清政府在傳統八旗、綠營之外組建的新式武裝力量,主要從原有額兵中選拔,但采用湘軍、淮軍的營制與訓練方式,屬于半近代化軍隊。
創建與發展
編制與特點
雖兵源來自綠營,但打破傳統世兵制,采用湘淮軍的“勇營”制度,即營、哨分級編制,并配備洋槍洋炮。其軍饷标準高于綠營,駐防重點在通商口岸和戰略要地,兼具防禦與機動性。
作用與演變
曆史意義:練軍是清廷在兩次鴉片戰争後軍事改革的過渡産物,既保留傳統兵制元素,又吸納近代化因素,為後期新軍的建立奠定基礎。
練軍(liàn jū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練”是第二聲,表示訓練、鍛煉的意思;“軍”是第一聲,指軍隊。
“練”字的部首是織字邊,它包含有兩個筆畫;“軍”字的部首是冖字頂,它包含有四個筆畫。
“練軍”一詞源于古代中國的軍事訓練和文化,意味着對軍隊進行訓練和鍛煉,提高其戰鬥力和素質。
在繁體字中,“練”字的寫法為「練」,“軍”字的寫法為「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一些細微的差别。例如,“練”字在小篆中寫作「鍊」,在隸書中寫作「㝍」;“軍”字在小篆中寫作「軍」,在隸書中寫作「㞢」。
1. 他經過長時間的練軍,成為一名優秀的士兵。
2. 軍隊每天早晨都進行練軍,以保持戰鬥力。
練習、軍人、軍隊、訓練、軍事、打仗。
訓練、鍛煉、軍訓、演習。
解散、退役、停訓、停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