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som salts;magnesium sulphate heptahydrate] 無機化合物,是含有七個分子結晶水的硫酸鎂(MgSO 4 ·7H 2 O),細針狀或棱柱狀結晶,無色,味清涼而苦。醫藥上用做瀉藥,又可做媒染劑。也叫“硫苦”
瀉鹽的詳細解釋如下:
瀉鹽是硫酸鎂的七水合物,化學式為$text{MgSO}_4 cdot 7text{H}_2text{O}$,屬于無機化合物。因其導瀉作用得名,别名包括“硫苦”“苦鹽”等。
通過增加腸道滲透壓,吸引水分進入腸道,軟化糞便并刺激蠕動,從而緩解便秘或清空腸道。硫酸鎂不被腸道吸收,能保持腸道内液體量。
為無色針狀或棱柱狀結晶,味清涼微苦,易溶于水,幹燥環境中易風化失去結晶水。
總結來看,瀉鹽的核心功能是導瀉,但需合理使用。如需更詳細化學性質或臨床應用,可參考權威醫學資料。
“瀉鹽”是指通過排洩排出深層肌肉及身體組織中的鹽分。在醫學中,它也可以用來指代通過排洩排出過多鹽分導緻的脫水狀态。
“瀉鹽”由“氵”部和“鹽”部組成。
“氵”是水的偏旁部首,表示與水相關的事物。
“鹽”是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皿”部,右邊是“⿱裡匕”部。其中“皿”表示器皿,指容器;“⿱裡匕”則是“冖”部(覆蓋)與“孛”部(利)的合體,表示通過覆蓋而得到益處,即鹽。
整個字的筆畫數為10畫。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瀉鹽起源于古代中醫藥理論和實踐中。人們早在古代就發現了排洩可以幫助調節身體内鹽分的平衡,從而保持身體健康。因此,中醫理論中提出了通過排洩排出多餘的鹽分的方法,即“瀉鹽”。
“瀉鹽”的繁體字是“瀉鹽”。
古時候,瀉鹽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其中,“瀉”字的古寫形式為“洩”,意為排出;“鹽”字的古寫形式為“鹽”,仍然保持現在的含義。
1. 這種藥物有助于調節體内的鹽分,促進瀉鹽。
2. 他一天排出了大量的汗水,導緻瀉鹽過多。
組詞:瀉淚、瀉肚子、瀉藥、瀉湖。
近義詞:排鹽、鹽排。
反義詞:吸鹽、鹽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