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邪病。《文選·顔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 李善 題解引 漢 應劭 《風俗通》:“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永樂大典》卷二○三一○引《小說集異》:“足下詩能以療邪疾。”
“邪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定義
指疾病,尤其指由外邪(如風寒、濕氣等緻病因素)引發的病症。在中醫典籍《素問·三部九候論》中明确提到:“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強調通過調和身體虛實狀态來祛除疾病。
文獻引證
詞義擴展
部分文獻中,“邪疾”也隱含“邪病”之意,即非自然因素(如迷信中的邪祟)導緻的疾病,需通過非醫學手段幹預。
該詞既包含中醫理論中的外邪緻病概念,也涉及古代文化中疾病與超自然力量的關聯,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邪疾(xié jí)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邪惡的、不正常的疾病。邪指的是不好的勢力或者不正常的因素,疾則是疾病的意思。
邪疾的部首是疒(讀音:疔,表示與疾病有關)。
邪疾總共有10個筆畫。
邪疾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究,但在古代漢語中常被用來描述特别嚴重、無法治愈或怪異的疾病。
邪疾的繁體字為「邪疾」。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邪疾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邪疾」這個樣子。
他得了一種罕見的邪疾,醫生都束手無策。
邪惡、邪魅、邪氣、疾病、疾苦。
罪疾、惡疾、邪惡病。
正常、健康、良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