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urning dress] 居喪期穿的白布或麻布喪服(中國)或黑衣(西方)
(1).居喪時穿的白布或麻布喪服。 明 高明 《琵琶記·一門旌獎》:“[生]門閭旌表感吾皇。[旦、貼]孝服今朝換吉裳。”《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我 十三妹 今日理應在此看你兩家禮成,隻是我孝服在身,不便宴會。”《天雨花》第八回:“休説别樣,單隻麻布、白布, 襄陽城 内收買一空。喚了百十名成衣匠做孝服。”
(2).指為尊長服喪的時期。 明 高明 《琵琶記·風木餘恨》:“同歸故裡守孝服,今日雙親來廬墓。”《紅樓夢》第七六回:“雖是我們年輕,已經是二十來年的夫妻,也奔四十歲的人了,況且孝服未滿:陪着老太太玩一夜是正理。” 清 李漁 《奈何天·慮婚》:“後來守制三年,不便婚娶;如今孝服已滿,目下就要迎娶過門。”
孝服,讀音為xiào fú,是漢語中與喪葬禮儀相關的傳統服飾,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服飾屬性
孝服指居喪期間穿戴的素色衣物,在中國傳統中通常為白色粗麻布或棉布 制成,象征哀悼與對逝者的尊重。西方文化中則多使用黑色喪服(、)。
時間範圍
除服飾外,孝服也代指服喪的時期。例如《紅樓夢》提到“孝服未滿”即表示服喪期尚未結束(、)。
材質與形式
中西對比
中國傳統以白色為主,象征純潔與哀思;西方則以黑色表示莊重與悼念(、)。
古典文學中常見相關描述:
當代社會,傳統孝服逐漸簡化,部分地區仍保留披麻戴孝習俗,而城市中多以黑色素衣替代。服喪期也隨社會節奏縮短,但核心的哀悼意義不變(、)。
若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演變或地域差異,可參考權威典籍如《禮記》或地方志。
孝服是指在父母或長輩去世後,子女或後代以表達哀悼之心的方式來表示孝順的服飾或禮節。
孝:子(子部)+ 鎬(口),總筆畫:7
服:月(肉部)+ 二(二部),總筆畫:8
《孝經·哀公問于孔子》是《論語》的一部分,其中提到了“孝服”一詞,意指以服飾來表達對父母的敬意和哀悼。
孝服的繁體字為「孝服」。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孝服的寫法與現代相似。
1. 他在父親去世後,按照傳統的孝服制度,穿戴孝服,以示對父親的哀悼之情。
2. 在他爺爺離世後,他一直堅持穿着孝服,不參加任何娛樂活動,表達對爺爺的深深懷念。
1. 孝敬:表示對長輩的尊敬和關心。
2. 孝順:表示對父母或長輩的服從和孝道。
3. 孝子:指尊敬、孝順父母的兒子。
1. 孝心:指對父母或長輩的親切敬意。
2. 孝道:指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和尊敬。
不孝:指不尊敬父母、不顧及長輩、不履行孝道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