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舊式的有碧紗廚及踏步的大床。《海上花列傳》第四回:“上樓看時,當中掛一盞保險燈,映着四壁,像月洞一般,卻空落落的沒有一些東西,隻剩下一張跋步牀,一隻梳妝臺。”
“跋步牀”是傳統中式家具中的一種大型床具,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與異體詞
拼音為bá bù chuáng,也寫作“拔步牀”或“拔步床”,屬于異體字形式,常見于明清文獻。
基本定義
指一種舊式大床,體型較大,結構複雜,通常包含碧紗廚(類似紗帳的裝飾隔斷)、踏步(床前的台階或平台),以及檐飾、帳幔、腳踏等部件,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
結構特點
此類床具形制宏偉,類似獨立小房間,床體外圍可設圍廊,内部可放置梳妝台、櫥櫃等附屬家具,體現了古代工匠的工藝智慧。
文學例證
清代小說《海上花列傳》第四回提到:“隻剩下一張跋步牀、一隻梳妝臺”,側面反映了其作為富戶家居陳設的用途。
曆史背景
拔步床(即跋步牀)在明清時期盛行,常見于《魯班經》等古籍記載,屬于傳統木制家具中等級較高的一類,多用于彰顯身份地位。
需注意,“跋步牀”與“拔步床”實為同一類家具的不同書寫形式,現代研究及文獻中更常用“拔步床”這一名稱。
跋步牀是一個漢字詞,拆分部首為“⻊”、“步”和“牀”,總共有17個筆畫。它的意思是在牀上來回踱步、徘徊不定的動作。
跋步牀的來源可以追溯至《莊子·德充符》這篇古代哲學文獻。在這篇文獻中,跋步牀被用于形容無所事事或無所用心地行動于世間。
在繁體字中,跋步牀的寫法為「跋踏牀」。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跋步牀的字形稍有不同。它的原始寫法為「䁾」,部分稱為「辰字旁」,示意腳步行走的迹象。
1. 他心煩意亂,不停地在房間裡跋步牀。
2. 漫長的夜晚裡,她在床上跋步牀,思考着人生的意義。
跋步牀可以組成以下相關詞彙:
1. 跋步:徘徊不定地行走。
2. 牀帷:床簾,用于遮擋床鋪的帷幔。
3. 牀榻:床鋪,指用于休息或睡眠的平台。
跋步牀的近義詞是「踱步牀」,意思相同。
跋步牀的反義詞是「靜坐」,意思為靜止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