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雪珠和雪花。《楚辭·九章·涉江》:“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 唐 白居易 《秦中吟·重賦》:“夜深煙火盡,霰雪白紛紛。” 宋 王谠 《唐語林·栖逸》:“方冬,與羣從子姪,同登眺 嵩 洛 ,既而霰雪微下。” 應修人 《雪夜》:“年來我胸裡像胸外,定也在霰雪橫飛。”
(2).借指霰雪落地聲。 宋 張元幹 《夜遊宮》詞:“擁紅爐,灑牕間,聞霰雪。”
“霰雪”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既指氣象學中的一種固态降水現象,也在文學語境中被用來描繪雪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霰雪(snow grains)是一種白色不透明、近似球狀或圓錐形的固态降水顆粒,直徑約2-5毫米,質地松脆易碎,常在下雪前或與雪同時出現。其形成過程為:高空水蒸氣遇冷空氣凝華為小冰粒,在下落過程中與過冷水滴結合凍結而成。與冰雹不同,霰雪顆粒更小且不透明,多預示降雪或暴雪來臨。
總結來看,“霰雪”既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文學意象,需根據語境理解其具體含義。若需進一步了解氣象形成機制,可參考百科類資料;若探究文學用法,可查閱古籍或詩詞注解。
霰雪是指在寒冷天氣中降落的小而不規則的冰晶。它是由于大氣中的水蒸氣在遇冷條件下直接凝結而形成的。霰雪通常較小且形狀不規則,與普通的雪花有所區别。
霰雪的拆分部首是雨和雪,其中“雨”表示與水有關,而“雪”則表明與雪有關。兩者相結合表示一種特定的降水形式。
霰雪的總筆畫數為14,其中部首“雨”的筆畫數為8,而部首“雪”的筆畫數為6。
《霰雪》一詞最早出現在《太平禦覽》這部明代的文學巨著中。這部書收錄了大量的文化、曆史和天文學知識。
繁體字中,“霰”字的形狀與簡體相同,而“雪”字的書寫稍有不同,頂部的雪花形狀更複雜。
古代漢字中的“霰”字寫作“×冫糸廣”,而“雪”字寫作“雨隹木”。
1. 突然之間,天空中下起了霰雪。
2. 寒冷的冬天,霰雪紛紛揚揚地從天空中飄灑而下。
霰雪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 霰雪紛飛
- 霰雪紛揚
- 霰雪漫天
- 雪花飄霰等。
霰雪的近義詞包括:
- 雪花
- 冰雪
- 雪片
- 冰晶等。
霰雪的反義詞是“暖陽”,指溫暖而陽光明媚的天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