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癫痫發作而筋脈拘攣強直之類病症。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二·石膽》:“明目目痛,金瘡諸癇痙。”
“痫痙”是一個中醫術語,指癫痫發作時伴隨的肌肉強直、抽搐症狀。以下是詳細解釋:
痫(xián)
指癫痫,俗稱“羊痫風”,表現為突然意識喪失、肢體抽搐。中醫認為這是由痰熱或風邪擾動心神所緻。
痙(jìng)
指肌肉痙攣、筋脈拘急的狀态,表現為肌肉不自主收縮或抽搐。現代醫學中對應“痙攣”,如腓腸肌痙攣(抽筋)或癫痫發作時的全身強直。
“痫痙”特指癫痫發作時伴隨的肌肉強直、抽搐症狀。例如《本草綱目》記載石膽可治療“金瘡諸痫痙”,即外傷後癫痫引發的痙攣。
《說文解字》将“痙”解釋為“筋急之病”,《黃帝内經》通過症狀區分“痙病”與其他外感病。
痫痙(xián jìng)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痫病發作時出現的痙攣症狀。痫病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常常導緻肌肉抽搐和意識喪失。痫痙可以形容發作時身體的劇烈痙攣和不自主抽動。
痫痙的拆分部首是疒和疒,疒表示與疾病相關的意思;筆畫數是10畫。
痫痙這個詞的來源有兩個部分。痫的意思來源于古代希臘語的"ξένος"(xénos),意為"陌生",是指患者在發病時變得陌生而不正常。痙的意思來源于古代希臘語的"σπασμός"(spasmós),意為"抽搐"。
痫痙的繁體字為癇痙。
古時候,痫痙的漢字寫法是癈痙,使用了較少見的部首癶(fā)來表示病症。
他突然發作了痫痙,抽搐了幾分鐘後才恢複正常。
痫痙症、痫痙發作、痫痙患者、痫痙持續
近義詞:癫痫、驚厥,都用來形容類似的病症。
反義詞:非痫痙,指非痫病發作或非抽搐症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