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相思樹的意思、相思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相思樹的解釋

相傳為 戰國 宋康王 的舍人 韓憑 和他的妻子 何氏 所化生。據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載, 宋康王 舍人 韓憑 妻 何氏 貌美, 康王 奪之,并囚 憑 。 憑 自6*殺, 何 投台而死,遺書願以屍骨賜 憑 合葬。王怒,弗聽,使裡人埋之,兩墳相望。不久,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常栖樹上,交頸悲鳴。 宋 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後因以象征忠貞不渝的愛情。 唐 王建 《春詞》:“庭中并種相思樹,夜夜還栖雙鳳凰。” 唐 黃損 《鹧鸪》詩:“而今世上多離别,莫向相思樹下啼。”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相思樹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相思樹,在漢語詞典及植物學中,指代特定樹種,其釋義與文化内涵如下:

一、詞典釋義

  1. 基本定義

    指豆科金合歡屬植物,學名Acacia confusa。因古代傳說其象征思念之情而得名。《漢語大詞典》釋為:“常綠喬木。枝條細長。葉子互生,披針形。花黃色,有微香。莢果扁平。生長在熱帶地方。”

  2. 名稱溯源

    據《文選·左思〈吳都賦〉》李善注引《異物志》:“相思樹,樹似槐,葉如梨,花如銀。”後世多以此樹喻堅貞情感,《辭源》載其“相傳為戰國宋康王舍人韓憑與其妻何氏所化”,典出“韓憑夫婦”傳說。

二、植物學特征

  1. 形态特性

    樹高可達15米,樹皮灰褐色;羽狀複葉,小葉鐮刀形;頭狀花序金黃色,花期4-6月。莢果成熟時卷曲,種子具紅色種臍(《中國植物志》)。

  2. 分布與用途

    原産中國台灣、海南及東南亞,耐旱耐瘠薄,為荒山造林樹種。木材堅硬可制器具,樹皮含單甯可作染料(《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三、文化象征

  1. 文學意象

    自漢代起成為愛情象征,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後世常以“相思樹”代指紅豆樹(Ormosia屬),二者文化意象逐漸融合。

  2. 民俗寓意

    閩粵地區舊俗,遠行者懷揣相思樹種以示歸期;台灣原住民以木材制作弓弩,稱“神木”(《台灣樹木志》)。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文選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3. 《中國植物志》第39卷(科學出版社)
  4. 《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科學出版社)
  5. 《全唐詩》王維詩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台灣樹木志》(台灣林業試驗所)

網絡擴展解釋

相思樹作為兼具植物學特征和文化象征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五個維度解析:

一、植物學定義

相思樹是豆科金合歡屬常綠喬木,學名Acacia,别稱台灣相思、台灣柳。其典型特征包括:

二、文化象征溯源

核心典故源自《搜神記》記載的戰國傳說:韓憑夫婦因反抗宋康王霸占,雙雙殉情後化為兩棵枝幹交纏的大樹,被後世稱為"相思樹",成為忠貞愛情的象征。在閩南地區更被賦予"情柏樹"的别稱。

三、樹語寓意

四、生态價值

具有固氮能力改善土壤,為野生動物提供栖息地,木材可制作器具,樹皮含單甯,花可提取香料。

五、文學意象

在漢語成語中,"相思樹"特指經久不衰的思念之情,如"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等詩句,成為表達持久情感的文化符號。

建議查閱《中國植物志》或《成語大辭典》獲取更專業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暗疏标容朝前夕惕崇阜傳賢楚牧惷戆純束春樹暮雲叢報醋壇子奠牧地圖冊飯唅泛遊翻嘴飛赤風猋分襟賦性觥觥鈎挐勾煽詭僻故作端莊汗塌鶴飲浣滌黃華回鸾舞豗喧江南弄虀腸京員禁佅衿肘機弋均差濫及連幹鱗鱗離子龍卷篾折子麋苑内批胖乎乎跑關東平房染疾術精私飽陶汰田契體亮卧褥香爐五鼎鰕姑鄉莊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