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阻礙。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景樂寺》:“及 文獻王 薨,寺禁稍寬,百姓出入,無復限礙。”
“限礙”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xiàn ài,意為阻礙。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限礙”由“限”和“礙”組成,均含有限制、阻隔之意。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樂寺》:“及文獻王薨,寺禁稍寬,百姓出入,無復限礙。”,描述解除限制後百姓行動自由的狀态。現代使用較少,多用于書面或古語語境。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詞語搭配,可查閱《洛陽伽藍記》或古漢語詞典。
《限礙》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受到限制和阻礙,不能自由行動或發展。
《限礙》這個詞的部首是“阜”,由6個筆畫構成。
《限礙》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限”字古文作“旬”,是從象形的一把限度器所演變而來,表示限制、約束。而“礙”字古文作“砦”,是從象形的一塊露出地面的石頭所演變而來,表示障礙、阻擋。
在繁體字中,“限”保留了原始的形态,而“礙”則簡化為“礙”。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的變化,包括筆畫順序、線條的形态等。然而,《限礙》這個詞的古文寫法與現代寫法并沒有很大的區别。
1. 他的猶豫和拖延極大地限礙了他的事業發展。
2. 他的身體狀況限礙了他參加運動比賽。
3. 老師的指導對我克服學習上的限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限制、阻礙、束縛、牽制、掣肘
限制、阻礙、阻攔、妨礙、束縛
解放、暢通、順暢、無礙、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