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蝦苗。狀似蜈蚣,故名。 宋 趙令畤 《侯鲭錄》卷三:“苗蝦狀蜈公而擁楯者曰蝦公。”
“蝦公”作為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含義
指蝦的幼苗,因形态類似蜈蚣而得名(蜈蚣俗稱“蜈公”)。這一釋義源自宋代趙令畤的《侯鲭錄》,記載“苗蝦狀蜈公而擁楯者曰蝦公”。現代用法中,例如“池裡無魚,蝦公為主”等諺語,均體現其本義。
引申比喻
在成語中,“蝦公”被用來形容心胸狹窄、心機深沉的人。其意象源于雄性小龍蝦的特點:外表鮮豔但内在不豐滿,暗喻表面光鮮、内心狹隘的性格。
其他信息: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若需更詳細文獻考據,可參考《侯鲭錄》或權威詞典。
蝦公是一個漢字詞組,指的是雌性蝦。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蝦公這個詞的詳細信息。
蝦公的部首是虍(hū),總共包含7個筆畫。
蝦公的來源與蝦的性别特征有關。在蝦類中,雌性蝦通常比雄性蝦體型稍大,所以人們稱其為“蝦公”,以區别于較小的雄性蝦,後來逐漸形成了這個詞語。
蝦公的繁體字為蝦公。
在古代,蝦公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和變體很多,現代對古代的寫法并沒有确切的記錄。
1. 這道菜用的是新鮮的蝦公,味道非常鮮美。
2. 她在市場上買了一斤蝦公,打算做海鮮大餐。
蝦公沒有固定的常見組詞搭配。根據需要,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意義。
蝦婆(指雌性蝦)。
蝦郎(指雄性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