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無厭 ”。不能滿足。《左傳·哀公十六年》:“吾聞之,以險徼幸者,其求無饜,偏重必離。”《漢書·賈山傳》:“學問至於芻蕘者,求善無饜也。”《晉書·謝石傳》:“﹝ 石 ﹞聚斂無饜,取譏當世。” ********* 《可愛的中國》:“一方面痛恨 日本 帝國主義無餍的侵略,另一方面更痛恨 曹 章 等賣國6*賊的狗肺狼心。”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無餍漢語 快速查詢。
“無餍”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wú yàn,意為“不能滿足”,與“無厭”同義,通常帶有貶義色彩,形容對欲望或物質的過度追求。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對某事物(如權力、財富、資源等)的渴求永無止境,無法感到滿足。例如:“貪得無餍”即形容貪婪不知足的狀态。
詞源與演變
“餍”本義為“吃飽”,引申為“滿足”。“無餍”通過否定形式強調“不滿足”,常見于古典文獻和現代書面語中。
文學與日常語境
近義詞與反義詞
在西方文化中,“無餍”對應七宗罪中的“貪婪”(Greed),即“失控的欲望”,表現為對物質或權力的無盡渴求。例如《楚辭·離騷》提到“衆皆競進以貪婪兮”,也體現了類似批判。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古典文學作品或權威詞典。
無餍是一個表示饑渴難耐、無法滿足的詞語。它指的是無法滿足或得到心中所願的狀态。
無餍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無和餍。其中,無是表示沒有的意思,而餍則是指飽食和滿足的意思。它的部首是食,并且總共由十五個筆畫組成。
無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在古代,人們常以食物滿足身體的需要,因此餍這個字在古代常用于描述饑餓被滿足的狀态。而無餍則是将無和餍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形容無法滿足的狀态。在繁體字中,無餍的寫法是「無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無餍的形狀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整體的意思與現代漢字相同。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革,因此和現代漢字的字形略有差異。
1. 他對知識有着無餍的渴望,不斷追求學習。
2. 這個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似乎無餍,總是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
3. 在經曆了長時間的颠沛流離後,她對家庭的渴望無餍。
組詞:無餍的組詞有無餍不已、滿足、饑渴難耐等。
近義詞:近義詞有貪得無厭、不知滿足、無度索求等。
反義詞:反義詞有滿足、知足、心滿意足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