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蕪沒。 南朝 梁 任昉 《為卞彬謝修卞忠貞墓啟》:“遂使碑表蕪滅,丘樹荒毀。” 宋 蘇轍 《巫山賦》:“蹊遂蕪滅而不可陟兮,玄猿黃鵠四顧而鳴悲。”參見“ 蕪沒 ”。
“蕪滅”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ú miè(注音:ㄨˊ ㄇ一ㄝˋ),其核心含義為“因荒廢而湮滅”,常用來描述事物因長期無人管理或自然侵蝕,逐漸被雜草覆蓋、毀壞甚至消失的狀态。
基本詞義
“蕪滅”與“蕪沒”同義,指原本存在的事物(如建築、碑刻、路徑等)因荒廢而雜草叢生,最終被掩埋或毀壞。例如: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文學作品中,強調時間流逝或人為忽視導緻的衰敗現象,如荒廢的遺迹、廢棄的田園等。
近義詞與補充
雖未明确列出近反義詞,但結合語境可推測:
“蕪滅”生動體現了自然與時間對人工造物的侵蝕,常見于描述曆史遺迹或文學意象的衰敗過程。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例證,可參考、3、4的原始出處。
蕪滅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草木滅絕、一片荒蕪。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即“蕪”和“滅”。
“蕪”字的部首是“艸”(草字頭),共包含7個筆畫;而“滅”字的部首是“火”,共包含5個筆畫。
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詩經·衛風·風雨》:“蕪(無)雲(平命)之下,那維(有)搖(撼)落。”意為在災禍之下,草木搖擺倒下。後來,人們用“蕪滅”來形容景象荒涼、萬物凋零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蕪”字的寫法保持不變,而“滅”字的寫法為“滅”。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變化。根據古籍記載,五代時期的寫法為“蕪泯”;而到了明清時期,則由“蕪泯”變為現在的“蕪滅”。
1. 這片土地經過幾年的幹旱,終于變得一片蕪滅。
2. 戰争過後,那個曾經繁華的城市變成了蕪滅之地。
1. 草蕪:草木叢生、繁茂的景象。
2. 幹蕪:幹癟草木、幹涸景象。
草木凋零、萬物荒蕪、植物枯萎、貧瘠寂靜
草木蓬勃、萬象更新、繁花似錦、生氣勃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