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門戶;沒有門路。《莊子·知北遊》:“其來無迹,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唐 姚鹄 《書情獻知己》詩:“有道期攀桂,無門息轉蓬。”《三國演義》第十七回:“吾欲歸 漢 ,恨無門耳。”《西遊記》第三七回:“﹝那怪﹞神通廣大,官吏情熟……因此這般,我也無門投告。”
“無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指沒有門路或出路,常用來形容陷入困境、無法找到解決方法或實現目标的無奈狀态。例如“報國無門”“借債無門”等表達,均強調因缺乏途徑而産生的困頓。
古代典籍
最早見于《莊子·知北遊》:“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原指空間上的無邊界狀态。
後引申為“無門路”,如《三國演義》中“吾欲歸漢,恨無門耳”,體現現實中的困境。
成語化發展
衍生出“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告貸無門”等固定搭配,強化了“絕境”的意象。
文學表達
多用于詩詞或小說中,如唐代姚鹄詩句“無門息轉蓬”,表達仕途受阻的苦悶。
日常語境
描述現實困境,如“投資無門”“投訴無門”等,突顯資源或途徑的缺失。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莊子》《三國演義》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無門》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某個地方或者某個狀态沒有任何出口或者通道。它表示沒有門可進也沒有門可出,意味着陷入了完全封閉的境地。
根據《康熙字典》,《無門》的部首是無(一),總筆畫數為4劃。
《無門》這個詞源于佛教的禅宗,對應的梵文詞語為"gateless",可以解釋為心靈沒有門或者無門可入,意味着覺悟的境地不依賴于任何外在的門和境界。
繁體字為《無門》。
在古代,漢字《無門》的寫法可以是: 1. 商代金文: 2. 漢隸字: 3. 草書字: 4. 神龜蔔文字:
1. 這座園林設計得有如迷宮一般,進去了就找不到出口,真是個無門的地方。 2. 生活中有時會遇到無門的局面,我們需要尋找破局之道。
無門可入、無門無洞、無門無路、無門無問、無門無窗、無門無鎖。
死胡同、困境、陷阱、死結。
有門、通道、出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