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駁的意思、烏駁的詳細解釋
烏駁的解釋
毛色青白相雜。《晉書·王獻之傳》:“﹝ 獻之 ﹞工草隸,善丹青…… 桓溫 嘗使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駮牸牛,甚妙。”
詞語分解
- 烏的解釋 烏 (烏) ū 指“烏鴉”:烏白馬角(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烏飛兔走(喻日往月來,時間流逝)。烏合之衆。 黑色的:烏亮。烏雲。 無,沒有:化為烏有。 文言疑問詞,哪,何:烏足道哉? 古同“嗚”,嗚乎。
- 駁的解釋 駁 (駁) ó 說出自己的理由來,否定旁人的意見:批駁。駁斥。駁倒(僶 )。反駁。駁論。駁議。 顔色不純夾雜着别的顔色:斑駁。駁雜。 大批貨物用船分載轉運:駁運。駁船(轉運用的小船。亦作“撥船”)。
網絡擴展解釋
“烏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1.基本釋義
- 詞義:指毛色青白相雜,常用于描述動物(如牛、馬)的斑駁毛色。
例如《晉書·王獻之傳》記載,王獻之曾因筆誤在扇面畫“烏駁牸牛”,以青白雜色呈現巧妙效果。
2.字義拆解
- 烏:本義為黑色,如“烏雲”“烏鴉”,也作文言疑問代詞(如“烏足道哉”)。
- 駁:原指馬毛色不純,後引申為顔色混雜、不純淨,如“斑駁”。
3.曆史與文學用例
- 該詞多見于古籍,如《詩經》《周易》中均有“駁”描述馬匹毛色的記載。
- 在《晉書》的典故中,“烏駁”被用于藝術創作,體現古代文人隨機應變的智慧。
4.擴展說明
- 同源詞:與“斑駁”“駁雜”等詞相關,均含顔色或事物混雜之意。
- 現代用法: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烏駁”,但“駁”仍保留在“駁斥”“駁雜”等詞彙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晉書》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烏駁的意思
烏駁(wū bó)是一個漢語詞語,可以作為動詞或形容詞使用。作為動詞,烏駁的意思是指物體表面呈現出烏黑的顔色,同時又帶有斑駁或破舊的痕迹。作為形容詞,烏駁用來形容物體顔色暗淡、呈現出烏黑斑駁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烏駁的拆分部首為馬和龍,馬位于左側,龍位于右側。
烏駁的總筆畫數為23畫,其中馬部部分為10畫,龍部部分為13畫。
來源和繁體
烏駁一詞的來源比較晚,最早見于元代李時中的《中州小記》。繁體字中烏駁的“烏”字下方多加了一個“黑”字旁,形成了“麤”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烏駁這個詞可以用“糊”和“薄”來表達。糊意指物體表面塗抹黑色物質,薄則表明物體顔色暗淡。
例句
1. 這個古建築的門窗已經烏駁不堪,亟需修繕。
2. 街頭巷尾烏駁的石頭上鑲嵌着歲月的痕迹。
3.牆角烏駁的漆已經開始脫落。
組詞
烏光:指黑洞或黑暗無光的狀态。
烏黑:形容物體顔色極為黑暗。
駁斑:指物體因老化或磨損而表面呈現出斑駁的痕迹。
近義詞
暗淡、斑駁
反義詞
明亮、光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