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 高祖 崩于行宮, 彭城王 元勰 等為防不測,密不訃聞,诏徵 世宗 會駕。靈柩至 魯陽 ,乃發喪行服。時 鹹陽王 禧 疑 勰 有異謀,停在 魯陽郡 外,久之乃入。謂 勰 曰:“汝非但辛勤,亦危險至極。” 元勰 恨之,曰:“兄識高年長,故知有夷險; 彥和 ( 元勰 的字)握蛇騎虎,不覺艱難。”見《魏書·彭城王勰傳》。後以“握蛇騎虎”喻身處險境。 宋 劉克莊 《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詞:“記得 太行山 百萬,曾入 宗爺 駕馭。今把作握蛇騎虎。”
“握蛇騎虎”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比喻身處極其險惡的境地,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字面意思是“手握毒蛇、騎在虎背上”,暗喻危險隨時可能爆發,處境艱難。
源自《魏書·彭城王傳》中記載的故事:北魏彭城王元勰在政局動蕩時,為穩定局勢隱瞞高祖去世的消息,被質疑有異心。他感歎:“彥和(元勰字)握蛇騎虎,不覺艱難。”
該成語通過蛇與虎的意象,生動刻畫了高危境遇,既可用于曆史典故分析,也可借喻現代複雜局勢中的危機感。使用時需注意其貶義屬性,避免誤用于褒揚語境。
《握蛇騎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能夠巧妙地應對危險的情況,也可以形容人有才幹和勇氣。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扌”、“虍”和“蛇”,共有26畫。來源于古代的傳說故事和典故。繁體字為「握蛇騎虎」。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握蛇騎虎》的古時候漢字寫法中,部分字有一些細微的差别。例如,「握」的古代寫法為「握」而非現代的「握」;「騎」的古代寫法為「騎」而非現代的「騎」;「虎」的古代寫法為「虍」而非現代的「虎」;「蛇」的古代寫法為「設」而非現代的「蛇」。
例句:他的智慧讓他能夠握蛇騎虎,在困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近義詞:駕輕就熟
反義詞:手足無措
握手、握筆、握住、騎馬、騎車、騎行、虎視眈眈、虎口拔牙、蛇頭、蛇腰、蛇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