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險的事情。《國語·吳語》:“危事不可以為安,死事不可以為生。” 漢 劉向 《說苑·奉使》:“ 公子遂 擅生事,《春秋》譏之,以為 僖公 無危事也。”《漢書·晁錯傳》:“兵,兇器;戰,危事也。”
“危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危險的事情。以下從定義、出處、用法等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危事”由“危”(危險)和“事”(事情)組成,字面即指具有危險性的事件或行為。古代文獻中常用來強調某類活動的高風險性,如戰争、政治決策等。
《國語·吳語》
“危事不可以為安,死事不可以為生。”
此句通過對比“危事”與“安”、“死事”與“生”,凸顯其不可逆轉的風險性。
《漢書·晁錯傳》
“兵,兇器;戰,危事也。”
晁錯将戰争定義為“危事”,強調其伴隨的傷亡與不确定性。
主要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并結合《國語》《漢書》等古籍用例。其他低權威性網頁(如-9)内容與此一緻,但缺乏補充性信息。
《危事》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危”和“事”兩個字組成。
“危”字的部首是“卩”,拼音為“wei”,它由6畫組成。
“事”字的部首是“口”,拼音為“shi”,它由8畫組成。
《危事》來源于古代漢語,意為危險的事情、危急之事。
《危事》的繁體寫法為「危事」。
在古代,危事的漢字寫法略有變化。危字的古時寫法為“隹”和“⺫”,事字的古時寫法為“”。
1. 他因為參與了這次危事而受到了懲罰。
2. 在危事面前,我們應該保持冷靜并采取正确的行動。
1. 危險:形容人或事物有潛在的危害性。
2. 事故:指突發的不幸事件,常常伴隨嚴重的人員傷亡或財産損失。
3. 危機:指突發的緊急情況,常常對社會、經濟等方面産生重大影響。
1. 難題:指困擾人的難以解決的問題。
2. 緊急:指事情迫切需要解決或處理。
安甯:指沒有危險、安全無憂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