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铄的意思、外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铄的解釋

猶外力。 清 唐甄 《潛書·恒悅》:“心之本體,無憂無樂者也,不受物加,不懼外鑠。” 清 方東樹 《書惜抱先生墓志後》:“今為文者多,而精誦者少,以輕心掉之,以外鑠速化期之,無惑乎其不逮古人也。” 章炳麟 《四惑論》:“今有二人,一事刻印,一事磨針,非由外鑠,皆自勉以就功者,若其程功終日,刻印者猶自喻適志,而磨針者則呻吟欲卧矣。” 魯迅 《書信集·緻楊霁雲》:“因為正如來信所說, 中國 的事,大抵是由于外铄的,所以世界無大變動, 中國 也不見得單獨全局變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外铄”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外铄(wài shuò)的核心含義是“外表光鮮而内在空虛”,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徒有其表、缺乏實質内涵。例如:批評隻注重外表修飾卻無真才實學的人。

二、詞源與演變

  1. 字義拆分:
    • 外:指外在表現;
    • 铄:原指金屬熔煉後的光澤(如“衆口铄金”),後引申為外表的精緻或表面的修飾。
  2. 引申含義:
    • 部分文獻(如清代《潛書》)将其解釋為“外力”,即外部施加的影響或壓力,如“不懼外铄”表示不受外界幹擾。

三、用法與例句

  1. 批評表面現象:
    • 例如:“天香入骨徐吐芬,中有秋風非外铄。”(宋代樓鑰詩句,強調内在本質的重要性)。
  2. 哲學讨論:
    • 儒家經典中,孟子提出“仁義禮智非由外铄我也”,指道德品質源自内心而非外部塑造。
  3. 現代語境:
    • 魯迅曾用“外铄”描述中國社會變革的外因驅動。

四、相關辨析

如需更完整的詩詞引用或曆史文獻案例,和。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外铄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外铄(wài shuò)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物體表面産生光亮的狀态或現象。可以用來形容金屬等材料表面因加熱或其他方式導緻泛出光亮。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外铄的拆分部首為“”,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外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鑄劍工藝。制作劍的過程中,需要通過烈火将鐵煉化、冶煉,使其表面呈現出明亮的光澤,于是形成了“外铄”的概念。

繁體

外铄的繁體字為「外鑠」。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外铄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外鎙」、「外鏁」等。

例句

1. 桌子上的銀器外铄發出了迷人的光芒。

2. 他的眼睛中透出了一絲外铄,讓人感到不可抗拒。

3. 這塊玉石外铄的如同春水般明亮。

組詞

外铄可以和其他詞組成一些詞語,例如:外铄光澤、外铄金屬等。

近義詞

外铄的近義詞包括:外光彩、外奪目、外顯眼。

反義詞

外铄的反義詞包括:内暗淡、内昏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