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人的意思、外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人的解釋

(1) [stranger, stranger in blood]∶指沒有親友關系的人

冒着把繼承權給予外人的危險

(2) [foreigner]∶指外國人

(3) [circles;outsider]∶指某個範圍或組織以外的人

悉如外人。——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與外人間隔。

不足為外人道。

詳細解釋

(1).他人;别人;沒有親友關系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 謝公 問 王子敬 :‘君書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嘗不同。’公曰:‘外人論殊不爾。’”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二:“ 萊公 知 開封府 ,一旦問 嘉祐 曰:‘外人謂劣丈雲何?’”《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産立高名》:“常言道:疎不間親。你我終是外人,怎管得他家事。” 老舍 《駱駝祥子》十:“說說不要緊!都不是外人!”

(2).古代指本諸侯國以外的人。近世指外國人。《管子·問》:“羣臣有位事官大夫者幾何人?外人來遊在大夫之家者幾何人?” 尹知章 注:“外人,謂外國人。”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知非變法,無以交通外人,得其歡心。”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蕭紅作<生死場>序》:“路上是駱驿不絕的行李車和人,路旁是黃白兩色的外人,含笑在賞鑒這禮讓之邦的盛況。”

(3).外面的人。《莊子·山木》:“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 晉 陶潛 《桃花源記》:“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弁證》:“或傳 安南 有 播流山 ,環數百裡,皆如鐵圍,不可攀,躋中有土田,惟一竅可入,而嘗自塞之人物古怪,不與外人通。” 丘逢甲 《遊西樵山》詩之五:“樵夫聞大笑,遂為外人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人"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内涵的常用詞彙,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及《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的釋義,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三個維度:

一、基礎語義層面 指"不屬于某個群體或範圍的人",例如《紅樓夢》第三回中"這些丫鬟們皆是外人",此處特指非賈府成員。該詞常與"自己人"形成對比,在人際交往中具有明确的界限标識功能。

二、社會關系延伸義

  1. 親屬關系中特指"非直系血親或姻親",如《儀禮·喪服》鄭玄注"外人有父之喪"所指的非本族成員。
  2. 地域文化層面指"非本地居民",清代《醒世姻緣傳》第二十三回"不許外人來打攪"即此用法,至今仍保留在方言表達中。

三、現代語用拓展 在法律語境中,《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條将"外人"定義為"家庭成員以外的人",這一界定延伸至隱私權保護領域。當代社會交往中,該詞衍生出"社交距離把控"的語用功能,常出現在"家丑不外揚"等俗諺中。

需特别說明的是,方言使用存在差異性:閩南語區将女婿稱為"外人",而晉語區則用指"陌生人"。這種地域性差異印證了詞彙在曆時演變中的豐富性。

網絡擴展解釋

“外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綜合各類文獻和詞典解釋如下:

  1. 無親友關系的他人

    • 指與自己無血緣、婚姻或親密關系的人,常用于強調疏遠性或非内部成員身份。例如《孟子·滕文公下》提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這裡的“外人”即指無關的旁觀者。
  2. 外部或組織以外的人

    • 表示某個群體、地域或範圍之外的人。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不足為外人道也”,描述桃花源居民對外界人的态度。
  3. 外國人

    • 近現代用法中特指非本國人士,常見于外交或國際交流場景。例如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提到“交通外人,得其歡心”,魯迅作品中亦用此意描述外國觀察者。

其他補充

需注意語境差異:古代多強調“非本群體”,現代更側重“外國人”或“非親屬關系”。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背景理解詞義。

别人正在浏覽...

骜亢阿月渾子班固《兩都》報覆保衡逼接兵政踣覆殘喘側匿沉冤莫白饬歸打換大人抵換馮驩券勾填貴行固項堅實簡禦狡焉思啟潔正計料景點酒幟跨掩撈采老口類會廉俸領夾萌通孟子南園淺夢擎蓋榮富入理切情入錢森涼钐鐮折澄省份詩圖室庑時雍時遇手足之情私廉厮羅私樹貪贜壞法條蔓聽朝雞慱約頹朽文舞渥盛小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