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戍的意思、常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戍的解釋

長期戍守。《魏書·任城王澄傳》:“羽林虎賁,邊方有事,暫可赴戰,常戍宜遣蕃兵代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常戍”是由“常”和“戍”組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長期、固定的軍事駐防活動。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常”指“經常、固定不變的狀态”,而“戍”本義為“軍隊駐守”,《說文解字》釋作“守邊也”,二者結合後構成軍事術語,特指國家在邊境或戰略要地設置的常規駐防體系。

從詞源演變來看,“常戍”概念可追溯至《漢書·晁錯傳》記載的“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當世急務二事”,其中“守邊”即包含長期戍守之意。唐代杜佑《通典·兵典》進一步将戍守制度細化為“更番疊戍”與“常置戍防”兩類,後者明确指向固定編制的駐防軍隊。

在現代漢語語境中,“常戍”多用于描述國家邊防體系中常态化的軍事部署,例如《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将“邊防常備力量”定義為“在邊境地區常年駐守、執行防衛任務的部隊”。該詞也延伸至文學領域,如茅盾《子夜》中“江南的常戍軍悄無聲息地調動”,借軍事術語暗喻社會局勢的緊張氛圍。

詞彙辨析方面,“常戍”與“屯戍”存在細微差異:前者強調駐防的持續性,後者側重軍事屯田與駐防結合的制度特征。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九曾辨析“戍守”相關詞彙體系,指出“常戍乃衛國之筋骨,非臨時征調可比”。

(參考來源:《現代漢語詞典》《說文解字》《漢書》《通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

網絡擴展解釋

“常戍”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及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常戍指長期戍守,多用于描述軍隊駐防邊疆或重要區域的持續性守衛任務。該詞由“常”(意為經常、持久)和“戍”(意為防守、駐守)組成,強調時間上的延續性與職責的穩定性。

二、出處與背景

最早見于《魏書·任城王澄傳》:“羽林虎贲,邊方有事,暫可赴戰,常戍宜遣蕃兵代之。”此處提出“常戍”需由邊疆士兵長期擔任,而非臨時調遣中央軍隊,反映了古代軍事部署的策略。

三、引申義與使用場景

  1. 軍事領域:特指軍隊在邊境或戰略要地的長期駐防,如“衛戍邊疆”。
  2. 比喻義:可引申為對職責、崗位的堅守,例如“科研人員常戍實驗室”。

四、詞語結構

五、補充說明

現代語境中,“常戍”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以“駐守”“戍邊”等同義詞替代,但仍可用于強調時間跨度長、任務穩定的守衛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敗國苞栎剝缺倍谲賓雁不修邊幅産房鈔掠吃緊逴行聰警訛語影帶斐變肥瘦更新換代供待寡悔鼓盆河清兵士呵手惶愕蕙茝戶口冊火煙誡語舊倡積黠績行勞動力例封羅午慕侶内貿俳調攀指蒲荷傾藿青門緑玉房仁德紗廠生荒沈腰潘鬓食不累味轼廬摅暢樹串兒水芳水綠睡帽說風說水孫孟銅駝頭頂魏草微骨問頭穩穩紮紮渥彩相死校武